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标题: [注意]中药用法 [打印本页]

作者: 见龙在田    时间: 2007-1-1 02:08
标题: [注意]中药用法
<FONT size=4>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BR>
<><FONT size=4>一、给药途径 </FONT></P>
<><FONT size=4>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   织对于药物的 <BR>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   织中的分布、消 <BR>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 <BR>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FONT></P>
<><FONT size=4>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 <BR>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 <BR>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肌肉、穴位和静脉等。 </FONT></P>
<><FONT size=4>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除 <BR>应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 <BR>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FONT></P>
<><FONT size=4>二、应用形式 </FONT></P>
<><FONT size=4>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 <BR>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 <BR>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 <BR>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本世纪30年代研创出了中药注 <BR>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内容 <BR>可参见《中药药剂学》。 </FONT></P>
<><FONT size=4>三、煎煮方法 </FONT></P>
<><FONT size=4>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 <BR>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 <BR>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 <BR>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 <BR>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 <BR>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 <BR>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FONT></P>
<><FONT size=4>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 <BR>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加水多少:按理论 <BR>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 <BR>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 <BR>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 <BR>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 <BR>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 <BR>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FONT></P>
<><FONT size=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 <BR>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 <BR>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 <BR>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   败变质。 </FONT></P>
<P><FONT size=4>煎煮火候及时间: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 <BR>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 <BR>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 <BR>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 <BR>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FONT></P>
<P><FONT size=4>榨渣取汁:汤剂煎减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 <BR>定药掖。其次,已经溶入药掖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 <BR>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 <BR>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 <BR>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 <BR>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 </FONT></P>
<P><FONT size=4>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   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BR>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 <BR>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 <BR>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FONT></P>
<P><FONT size=4>人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 <BR>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 <BR>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 <BR>方法。 </FONT></P>
<P><FONT size=4>1.先煎如磁石、牡蜕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 <BR>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J1乌、附于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 <BR>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 <BR>保用药安全。 </FONT></P>
<P><FONT size=4>2.后下如薄荷、白豆寇、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 <BR>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 <BR>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FONT></P>
<P><FONT size=4>3.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 <BR>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于、茸茁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 <BR>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筹药材有 <BR>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人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FONT></P>
<P><FONT size=4>4.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 <BR>造成浪费。 </FONT></P>
<P><FONT size=4>5.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 <BR>容易熬侥,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FONT></P>
<P><FONT size=4>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药 <BR>液或开水冲服。 </FONT></P>
<P><FONT size=4>四、眼药方法 </FONT></P>
<P><FONT size=4>口眼,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眼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 <BR>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 <BR>关。 </FONT></P>
<P><FONT size=4>(一)服药时间 </FONT></P>
<P><FONT size=4>迢时眼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扬液本草》 <BR>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 <BR>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 <BR>物特性来确定。 </FONT></P>
<P><FONT size=4>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眼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 <BR>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 <BR>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FONT></P>
<P><FONT size=4>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遣疾病的药物宜饭前 <BR>眼用。因饭能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眼用。 </FONT></P>
<P><FONT size=4>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 <BR>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 <BR>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迸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 <BR>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FONT></P>
<P><FONT size=4>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 <BR>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 </FONT></P>
<P><FONT size=4>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 </FONT></P>
<P><FONT size=4>应眼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眼药,急性病则不拘时眼。 </FONT></P>
<P><FONT size=4>(二)服药多少 </FONT></P>
<P><FONT size=4>一般疾病眼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倩急重者,可 <BR>每隔四小时左右眼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FONT></P>
<P><FONT size=4>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眼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 <BR>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FONT></P>
<P><FONT size=4>呕吐病人眼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 <BR>服,才能保证一定的眼药量。 </FONT></P>
<P><FONT size=4>(三)服药冷热 </FONT></P>
<P><FONT size=4>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眼。如 <BR>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眼。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BR>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需温覆取汗。至于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 <BR>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 <BR>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FONT></P>
<P><FONT size=4>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FONT></P></FONT>




欢迎光临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https://www.yxb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