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4>一、给药途径 </FONT></P>
><FONT size=4>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 织对于药物的 <BR>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 织中的分布、消 <BR>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 <BR>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FONT></P>
><FONT size=4>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 <BR>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 <BR>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肌肉、穴位和静脉等。 </FONT></P>
><FONT size=4>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除 <BR>应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 <BR>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FONT></P>
><FONT size=4>二、应用形式 </FONT></P>
><FONT size=4>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 <BR>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 <BR>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 <BR>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本世纪30年代研创出了中药注 <BR>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内容 <BR>可参见《中药药剂学》。 </FONT></P>
><FONT size=4>三、煎煮方法 </FONT></P>
><FONT size=4>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 <BR>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 <BR>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 <BR>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 <BR>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 <BR>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 <BR>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FONT></P>
><FONT size=4>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 <BR>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加水多少:按理论 <BR>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 <BR>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 <BR>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 <BR>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 <BR>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 <BR>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FONT></P>
><FONT size=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 <BR>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 <BR>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 <BR>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 败变质。 </FONT></P>| 欢迎光临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https://www.yxb365.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