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标题: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打印本页]
作者:
顶顶
时间:
2007-3-19 21:32
标题: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BR><BR> ·方舟子·<BR><BR> 近日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宣布发现有5种中药能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BR>其中有两种特别引人注目:“复方芦荟胶囊”含汞量达11-13%,超过该国标<BR>准的11.7万倍,该药的批发商和药店已被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何首乌被发现<BR>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中药有毒副作用,本不是新闻,每隔一段时间,<BR>国外和港台的药物安全机构都会发布这类公告提醒当地消费者的注意,但国内<BR>媒体很少报道。这一次由于国内有报纸即时做了报道,在国内也成了新闻。<BR><BR> 一旦有人说中医药的坏话,就会引起靠中医药为生的既得利益者和坚信中<BR>医是国粹的普通大众的强烈反弹,这是预料中的事。只不过这都是信仰先行的<BR>非理性反应,经不起推敲。在听说某种中药有毒副作用时,有这几种典型反应:<BR><BR> 一是矢口否认中药有毒。例如,据广东的报纸报道,针对这次事件,<BR>“省中药局的业务处有关人士认为,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中所说的这些副作用,<BR>没有病例证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广州市中医院原院长、著名中医专家吴<BR>维城教授认为,类似肝炎这样的疾病,都是因为感染了病毒才导致发病的,而<BR>草本植物本身是不可能带有肝炎病毒的,比如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功能的<BR>中药,在我国中医用药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发现引起肝炎的病例,<BR>不能仅凭一种中药就断然做出有毒的推测。”<BR><BR> 看了这则报道,不禁让人对“著名中医专家”的医学水平肃然起敬,一句<BR>话就轻轻松松勾销了两类疾病——中毒性肝炎(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肝炎)和药<BR>源性肝炎(因药物引起的肝炎)。医学界已经发现有数千种药物都能导致肝炎,<BR>其中就包括许多种中药,例如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制剂,在老中<BR>医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BR><BR>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指控何首乌能致肝炎,并非没有病例证据,在其公告中<BR>列举了7个病例。这7名患者为了防止脱发而服用何首乌制剂,引发肝炎和黄疸<BR>等不良反应,在停服后全都康复。实际上,自1996年以来国外医学文献中至少<BR>有4篇何首乌导致肝炎的报道。<BR><BR> 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无毒。有的药物毒性,特别是毒<BR>性较慢、中毒症状不那么明显,例如能导致癌症、畸胎、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BR>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而必须经过动物试验、严格的临床试验或流行病<BR>调查才能发现。许多历来被认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用,<BR>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也曾经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龙胆泻肝丸致肾衰竭<BR>事件。<BR><BR> “复方芦荟胶囊”含汞量高得惊人的原因是因为它添加了朱砂,其主要成<BR>分是硫化汞。网上有文章指责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不懂基本的化学概念,汞有毒<BR>不等于硫化汞有毒云云。但是汞有毒也不等于硫化汞就没有毒。硫化汞有没有<BR>毒,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的。有人认为硫化汞不溶于水和脂,因此不能被人体<BR>吸收,没有毒。其实不然。查英文医学文献资料可知,用硫化汞喂食动物,汞<BR>可被吸收入体内,在脑、肝、肾等器官累积起来,造成这些器官永久性的损伤。<BR>可见不能溶解的硫化汞在肠道环境中会发生变化,也能被吸收。临床上也有久<BR>服含硫化汞的中药导致汞中毒的病例。例如,199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BR>现一名13岁华裔儿童吃打蛔虫的中成药“鹧鸪菜”4年后大脑受损,经检验发<BR>现“鹧鸪菜”中汞的含量高达2.3%,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朱砂。<BR><BR> 另一种反应是承认中药有毒,但是认为对人体无害,甚至还能“以毒攻毒”。<BR>例如,同一则广东报纸的报道称,“省中药局业务处有关人员介绍,很多的中<BR>草药中汞的含量都有超标,但跟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不一定对人体就有害。比<BR>如砒霜,汞的含量还要高于芦荟胶囊,目前,国际上还是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BR>韩国则用来浸酒,达到驱寒的功效,只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剂量。”<BR><BR> 这种情形当然有可能,许多毒物也能被用以治疗疾病,但是,这同样也是<BR>必须经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之后,针对某种特定的毒物特定的疾<BR>病下结论,而不能泛泛而论,由于理论上有此可能,就可以不对药物的毒性做<BR>具体的研究,而随意下毒。我们能够因为砒霜(其主要成分是砷,而不是汞,<BR>该中药专家所说有误)能被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就认为砒霜的毒性没有什么<BR>大不了的,什么病都用它来治,甚至当食品来吃吗?韩国用砒霜浸酒,也不能<BR>说明那就是合理的。中国某些地区以前也有类似的习俗,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含<BR>砷的有毒矿物——雄黄来浸酒,雄黄遇热分解变成砒霜。端午节喝雄黄酒会导<BR>致砷中毒,现在已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的陋习。<BR><BR> 第三种反应是也是承认中药有毒,但是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是药三分<BR>毒”嘛,西药也有毒副作用嘛。但是,西药在上市之前,其药效、安全剂量及<BR>毒副作用,都已经过了试验和详细的分析,所以可以事先加以防范,出现了问<BR>题也可以尽量挽救。而绝大部分中药在这些方面都不明不白,出了问题就以<BR>“是药三分毒”为借口推卸责任,这不是在草菅人命吗?<BR><BR> 对此,龙胆泻肝丸事件的教训值得吸取。早在1993年,西方医学界已经注<BR>意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当时比利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百多名妇女<BR>因长期服用含有中草药“防己”的减肥药而使肾脏受到损害,最终需要换肾。<BR>随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也陆续指出,这类肾脏疾病主要与服用了含有马兜铃酸<BR>的药物有关。1994年,法国率先禁售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英国、比利时、澳大<BR>利亚、奥地利、西班牙、美国、埃及等多国也陆续发出了同样的禁令。<BR><BR> 但是,国内药监部门、医疗机构、药厂对此都置若罔闻,坚持中药有自己<BR>的用药标准。直到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向有关部门发出“药品不良反<BR>应信息通报”,但并未向社会大众发出警告,仍任由不知情的民众继续服用上<BR>述药品。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国内公众披露龙胆泻肝丸<BR>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而可能导致尿毒症,才促使国家药品监督管<BR>理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至此,十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十年间又有许多患者因为<BR>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而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损害,包括北京崇文医院<BR>的一名出生中医世家的老中医。<BR><BR> 难道我们还要再过十年,以无数患者的健康为代价,才能迫使药监部门更<BR>认真地对待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消费者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管“专家”、广<BR>告说得多么好听,也不吃药效不明、毒副作用不清的任何药物、补品。身体是<BR>你自己的,乱吃中药吃出了问题,就悔之晚矣!<BR>
欢迎光临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https://www.yxb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