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时节后气温逐渐回升了,但全国来看早晚温差也过大,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现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节”,从这个节气开始,气温将逐步回升,在南方降水也会逐渐增多,北方冰雪融化,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倒春寒”,人们都知道,许多疾病都有好发季节;天气突变、潮湿、寒冷可引起病,所以健脾袪湿需采取正确方式,
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威胁很大,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冠状动脉疾患、脑卒中[中风]、动脉硬化症,对有呼吸的老人也会发病,儿童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変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咳嗽等呼吸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春捂”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据有关资料介绍,“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服。比如日最高超过20多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服,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一般日平均气温10度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热,冷空气即将到来,就应提前加衣服,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可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未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是人体內的自动调节系统,分别通过神经冲动和激素,控制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互相间巧妙地胁凋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并与內、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这就是自然界的骄子—我们的身体。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起来,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好简单的办法使是食疗,比如喝芡実莲子苡仁汤。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苡仁健脾袪湿,陈皮则醒脾行气开胃,也可以多吃大枣,人们把它当作补品,中医常用栆当药引子。枣也确有养胃健脾益血壮神之功效。酸枣仁是很好的安神药,栆中含有芦丁,常吃可治疗高血压和养胃健脾疗效。
也可吃消食健脾的神曲,神曲是用面粉、麸皮、杏仁、赤小豆、辣蓼草、青蒿、苍耳草混合发酵制成的一种助消化药。原产于我国福建省,故又叫“建曲”,现在各地都能生产了,此药性味甘辛,具有消飠化积,健脾止泻之功效。每次用量8—13克。有飠积腹胀的症状时,取神曲8克,开水送服。有脾虚食滞、腹痛腹泻的,用神曲、麦芽各20克、白术30克、枳实15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5克,一日服三次,有一定疗效。
另外,此时需注意调整睡眠时间,保证睡眠质量。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多人休息不好容易引起怕冷睡不着还多梦,按摩腹部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还有一个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预防是随着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特别要注意锻炼皮肤,增强皮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如坚持冷水洗脸、冷水浴等,这对身体健康肯定会大有裨益的。祝您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