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
< >《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那些富豪、有权势的人。
< >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我们的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
< >《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他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意,就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的绘声绘色,经常弹得自己痛哭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
< >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了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
< >我曾经看到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幅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
< >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
< >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
< >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跟国王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
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画外音: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谁都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那么这三个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
于丹: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现在一切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比如说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或者说我的孩子怎么样了,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它人话题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
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了,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她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
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个“瞽”说得很严厉。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其实朋友之间永远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
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乱世佳人》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冲上去,非常热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
这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你对于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这就像瞎子一样。
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么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所以呢,他的学生子贡曾经去问过老师,子贡问友---
FLASH
“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于丹: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画外音: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平安度过呢?
于丹: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
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
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结束语:
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孔子是如何评价他那些弟子们的理想?《论语》中关于理想又有着怎么样的忠告和劝导?明天请继续收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 理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