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现代科学如何看待死亡? 自古以来,众多圣者和哲学家等都坚信灵魂的存在和不灭。例如犹太族的摩西、耶稣,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以及我国的老子和孔子等,包括大哲学家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德国的叔本华等,都认为灵魂(神识)不灭,轮回确有。毕达哥拉斯说:“不洁的灵魂,因为灵气重浊,而堕地狱。”但丁在《神曲》中也有关于地狱的描述。叔本华说:“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值得高兴的是,位于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也积极在用他们的科学实验探索灵魂的奥秘。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发明奖得主尤金?威格纳博士坚信:“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这些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对佛教真理中所释放的巨大潜能心悦臣服,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白赖恩?约瑟芬博士,认真研习佛教经论和每天坐禅,以求真正能够悟到“内明”。这位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初次引起科学界注意的关于量子物理的论文即是有关“心力”与“识我灵魂”。
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英国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后,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结论。柏颇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说:“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和科学实验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颇博士的生物有灵魂的理论”。 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佛法认为人的一切感观都是来自于自己”内相分”的投射. 佛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相由心生”等结论与上述科学论述不可思议的不谋而合。证明佛学对于宇宙奥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越来越将体现其超越时空的客观真理。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佛学,他们将佛学与科学相互验证。西方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菱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事统一场论等尖端科学项目研究的日本著名科学家松下真一,发现佛学中的许多经意与现代一些科学实验所证实的结果极为一致,为此他著有《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一书,其论述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佛教宇宙观中对宇宙的一些定量,宇宙中心说、时空相对观,观测宇宙的四维或多维空间、天文观等,与现代科学的内容及结论近似,正因佛法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才使西方各国开始重视沸法,重新认识来自东方的智慧和真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石本惠研究员认为”;在科学方面,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自然界现象探讨,仅止于对已发生的现象归纳整理分析乃至预测,但终究不能触及真实不变的真理,也就是因果运行的理则,科学仅能触及物质的层面,对于心灵智能的层次虽然归于哲学形而上的探讨,但是同样无法实证法界实相而全盘如理的认知,所以才有宗教探讨人与自然界的根源,”. 诺曼?卡慈恩说:‘生命永恒’的哲理,在‘和平’受到威胁的时代里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现代已是人类可能走向灭亡的开始,这种灭亡,既反映在人的肉体方面;也体现在创建崇高的人生‘精神性’方面。我们必须竭尽所有的智慧和能力,摆脱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所面临的危机。我以为:‘生命不灭性’这一佛陀的教诲,具有一种从根本上重新认识造成这种危机的现代人错误思想的力量。”诺曼?卡慈恩的揭示,何等尖锐深刻!佛法真谛做为常住不变的生命法则,注视严酷的现实社会,由此出发变革现实的哲理。 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已陷入僵局的时代和文明之路。到那时,不用说生命观,价值观,连宗教观也会变,对人的看法也会变。 它将促使社会观、自然观、幸福观等一切文化、思想的基础,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
5. 濒死现象是怎么回事? 有人因为患病或者偶然事故差点送命,却又由于各种原因活了过来,这种情况在并非少见,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濒死”现象。 有人濒临死亡时会感觉到自己脱离了肉体,然后看到自己的身体,也看到抢救自己的医务人员,以及自己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看见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事情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濒临死亡者苏醒过来,能够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形;此种情形就是一般世人所说的灵魂出窍。从这已明白,濒临死亡的人能够灵魂出窍,以及能够了知灵魂出窍后的情形,就表示当时意识尚未断灭,意识仍然是醒觉的,所以濒临死亡经验是由一个仍具有意识而尚未进入死亡过程的人说出来的,这一点科学家也证实确实无误。 许多人都在事后详细描述了当时的体验,有的人说死时痛苦如乌龟剥壳,有的说恐怖如坠黑渊,有的说是释重般的解脱,有的说是升天般的快乐,以下是笔者相识的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士濒临死亡时的亲身感受; 。。。。。。全身一点动弹不得,好象身子已经不属于我了,想抬起胳膊试了几次都无法支配它。想说话却张不开口,发不出来声音;一点不听使唤。脑子倒还清醒,似乎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就象坐在高速行驰的车上,然后冷不防猛一个下坡的失重状态。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离开躯体负重的轻松感,一种神秘的生命之轻。不由有些惶恐和紧张;自己到底怎么啦?气体般的轻飘一刻无法停留,我这是要去哪里?哪里有个安全的地方可以令它降落?就象离开了地球,没有了地心引力,也没有质感,平时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总要抓住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却啥都没有,因为那个身体已不是我的了。想跺一跺脚看,也没任何感觉,我无法操控自己,无论大脑发出什么命令都无济于事,看不到同伴,没有同路人。不知是要向茫茫空中上升,还是要无边无底的下坠?我看到周围亲人好友,还有几个陌生面孔。看去是家人请来帮我助念的居士们,一副虔诚的样子,合掌站在我床边,嘴唇一张一翕的念着佛号,神色紧张。我想,我可能真的是不行了,大限终于来到了。 这时清楚感到的确有两个“我”的存在,“精神之我”正在渐渐离开“肉身之我”,尽管知道任何动作都无意义,但还是象一个快要淹死的人拼命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惶恐之中一个念头忽然升起;既然再挣扎也无法改变现状,那还不如无相忆佛吧,因为这是此时唯一能做的事情,于是默默想着"大悲观世音菩萨",一心一意忆念,忆着忆着,越来越感到亲切可依,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就象饥饿的婴儿吮到奶瓶。没有了先前的痛苦不安,于是才渐渐看清屋子里的一切:家俱,床,被子,以及躺着的自己色身。而意识的我似乎就在屋子里的某个地方,或者是在空中,象是一种感知。周围的人看着我安祥的脸如释重负。他们似乎在说:"太好了,她往生了",失控状态消失了,渐渐的好象有了主心骨,感到越来越清明,那种脱胎换骨般的心理状态,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不知用什么词汇可以形容描述。。。。。。。 事后回忆,难道这就是死时的情景吗?由此次经验得知;只要忆佛之念清晰不断,就能避免痛苦、恐慌、迷乱,在一种类似定中的安乐无我状态中上路。 6.超度亡人是怎么回事? 站在亡者的角度而言,其已脱离血肉之躯, 但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如经中说"六根觉能齐赋有,行动无碍任游行",灵利神通倍于生前,特别是耳根最敏,应呼而至,而在投胎之前独自漂泊,恐怖惊疑,不知去向何方,茫然悲哀心境可知,此时一切人间追悼皆无用处,只能令其徒增对世间的留恋而升烦恼,可想回又回不去,因为身体已经开始四大分离,如来藏已转到中阴身,这时唯一对亡者有益、亡者也能得到受用的事就是为其开示了义佛法或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一经所闻无不欣从,这就是一切人类文化中唯佛家所独有的临终关怀,乃有福之人方可得遇,上焉者升天或往生净土,中下者至少保住来世能生人道不堕三恶道.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有“七日度亡”习俗,甚至七七四十九日之内,印经斋僧,广造众善,都是为此目的,因为这是他们上路时所需的资粮,有或没有自不相同,就好比有人饿着肚子上路,有人带着水果点心上路,心情、结果能一样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此乃人之一生的关键时刻,于斯人意义重大,家人亲友不可不详查。与其他宗教文化不同,认为“入土为安”就算完事的习俗对于亡者实属冷酷无情,因为其实这时在投胎前的日子里亡者中阴身常在家人身边游离不舍,当他(她)亲眼看见亲人们在自己死后表现如此冷漠不知当做何想?而佛家的临终关怀则极具人性化,并非送别会一开过就完事大吉,而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直到亡者顺利往生为止,真正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一般而言临终关怀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最好预先约请几位正信佛子,一旦咽气即开始助念度亡直至往生,不一定非要僧人,与其请些心不清净以此为业乘机揽财的僧众不如请些正派正信的在家居士对亡者更有实际意义,助念之前一面婉言告知亡者正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不要有嗔恨心,贪恋心,应多回忆自己生前所做的善事,一定能在七日之内找到有缘父母得生善处,来世亲近三宝,听闻佛法,早证菩提;一面为其念佛号佛经,以使亡者一路平安免堕三涂恶道。在生命的最后关键时刻,如若能有缘请到正信佛子乃至悟道者来为亡者送别实乃一个人一生之最大福报。 二是在临终之际,子女家人切勿悲音牵动亡者亲情大发,使其更贪恋世间有碍往生。 三是应尽量保持轻松自然,过于严肃容易引发亡者紧张。语气宜平和、神情宜悦色,距离宜接近,不要让亡者觉得你在嫌弃他。关怀需要取得信任,让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诚意。因为其实这时他还能“听到”能“看到”, 我们应视其为活人一样尊重他。以慈悲的态度对待,让他了解死亡的真相,平静的面对死亡,让他死得有尊严。 佛陀告诉我们,无病与长寿乃世人所最贪爱。我们也希望你能长命百岁,可是自古人生谁无死?你如果接受生与死是人生必然的过程,找寻生死的解脱之道,超越生死,那么生命的本身才有尊严。如果活得不自在、不快乐,死亡又有何婉惜?如果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死亡又有何遗憾?唯有正视死亡的事实,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也唯有超越死亡的束缚,才能让生命得到永恒。死亡也不是结束,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真实永恒、不生不灭。如果你愿意出离生死苦海,通过无相忆佛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四是将亡者衣服财物布施穷人或做佛事,印制了义佛经,以使亡者能够得到功德受用。 五是刚死后不要翻动亡者,以免其生嗔恨心,也不要搞那些纸人纸车马烧纸钱仪式,那是地道的封建迷信,愚人之举,因为只有堕入鬼道才能象征性享用,畜生道地狱道都没任何用,更不用说人道和天道了,莫非有谁盼望自己的亲人堕入鬼道中?
7.正确面对死亡的意义何在?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如果几千万老年人无法正确面对死亡,无法摆脱恐惧心理,这个社会能和谐吗?活的明白才能死的无憾,只有明白了死亡才能活的安详自在。对生死观的不同认知,决定人生价值的取向。有时看着即将上路之人那无助的迷茫眼神,不由为之感叹;唉,又走了一位梦中人,生不知从何来,死不知何处去,怜乎?悲乎?电视上说政府提倡开展老年生命教育,在下十分赞成,哪怕是对于生命有个起码的认知也好过一片空白,从而消除或减轻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精神面貌就会得以改观,活的坦然,活的自在。 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人生路上每一步都会留下印迹,成为下一世的基础。无论你做过什么说过什么,第八识如来藏都会记录在案,以后一遇到适当的外缘就会果报现前,自己在今生中所受的一切,其实远在前世就已埋下它们的种子,知道这一点,你从此就不会去做非分之事,无论你在这一生遇到什么挫折委屈,自然都会无怨无悔坦然承受,因为你明白;这是你自己种的果实,与任何人都无关。经云: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当下做者是,我们在过去世的 一切作为,造就了当今的这一生,而今生的所有作为,都是善或恶的种子,深藏在每个人的如来藏中,将影响到晚年乃至下一辈子。 运由心生,福祸自取,我们每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前世的恶业虽然会导致今生的不幸,但是,宿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思进取,听任业力的驱使,被永不知足的欲望牵着走而自甘堕落。前世造下的恶业可以通过今生的努力来消除,使自己日渐完善,改变命运。 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原因。 不少正义者感叹今人道德低下,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日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对人间道义的蔑视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少有考虑他人,惶论为社会作出贡献。表现自我 ,强调个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约束,唯以个人感受作为行为的准则,全然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人们不信因果只顾眼前,“人死如灯灭,不捞白不捞”,这正是中国屡禁不止的贪官现象思想根源。记得那位“河北第一秘”巨贪李真就说过;人就这一辈子,与其到头一场空,不如为自己搞点实惠冒点风险也值,这一切的背后,与机械唯物论的“人死如灯灭”理论又是什么关系?在十几亿人信仰缺失一心向钱看的大环境之下,想不出现贪官都难,如若真想彻底解决,必须追根溯源,从源头着手。 当我们人类依靠自力努力探寻着此岸世界的真相时,佛陀已洞查分明,他细致入微地告诉了我们彼岸世界的秘密。我们人类却执著自已肉眼所能见的,耳朵所能听到的,看不见或听不到的即认为不存在。就像那只井底的青蛙,要是有人对它说:“嗨,外面的天大着呢!”它一定会以为;他一定是疯了,要不就是迷信。 2500年前的佛陀说,我观此世界,犹如手中阿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果子)。而世人直到将近两千年后的1522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大地是球形的猜想才得到证实。佛说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而科学家对宇宙的初步认识十八世纪以后才刚开始。佛还说,我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而人们真正了解微生物是在1669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放大300倍的显微镜惊奇发现:“一个人口腔牙垢里生活的生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佛还详细说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用B超观察到的是完全一致…… 面对博大精深的佛法,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无法拒绝。不要以为烧香磕头就是学佛,民间善男信女的迷信现象并不等于佛法就是迷信,更非什么“麻醉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恰恰相反,般若智慧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