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思路
银屑病防治研究基金会
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治疗银屑病新药的努力,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上企图改善患者的健康。到21世纪,在研究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免疫应答的特点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初步发现该疗法效果明显,使人们认为生物疗法的光明前景已初显端倪。但不得不考虑,这些生物制剂实际上仍是非特异性的,由于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其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考察,显然也解决不了该病的根治问题。
国内用生物制剂尚无经验,仅见朱可建等一篇报道:在德国用basiliximab (抗IL-2受体CD25的单克隆抗体),治疗2例银屑病患者。结果1例治疗6周无改善,另1例调整剂量治疗6周明显改善,但治疗16周后,皮损又复发。
国外用此类药较多的是针对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生物制剂包括: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 和依那西普(etanercept)。用此类药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取得了可喜效果。但此类药在上市后大量患者监测中,发现有各类继发的危险,包括结核的播散、加重心功能不全、超敏反应、神经损害和恶性肿瘤。
这些新的生物制剂仍是非特异性的,银屑病的细胞免疫紊乱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环节,但仅针对其环节中的一各靶位进行治疗,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还是不明,特别是远期疗效尚难预料,值得进一步论证。
纵观银屑病药物治疗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芥子气软膏、普鲁卡因封闭,60年代的白血宁到70代的乙亚胺、80年代的乙双吗啉,太多的药物或因其疗效不明显,或因其不良反应大而被淘汰,保留至今只有部分药物在应用。回顾过去当一种药物出现时,往往多强调其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慎重选择用药。
众所周知,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在未找到致病基因之前是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一是国内一些研究者正在为此努力,但致病基因在短期难以找到,另一是目前基因疗法最适用于由遗传缺陷产生的单基因疾病,而且正在试验的基因治疗大多数是针对各种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对多基因疾病,还有更重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尚未解决,银屑病可能还提不到日程。
而且患者的病情轻重不等,除一些少见的关节病性、脓疱性和红皮病性外,绝大部分的寻常性银屑病据我国学者长期随访,发现有6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第一型最轻(不到10%),发作一次后多年不再复发;第6型最重(不到10%),每年发作,皮损广泛;其余为中间型。患者的病情轻重与环境因素,但主要可能与遗传背景有关,后者也是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卫生世纪已进入生活方式时代。尽管一些慢性病的临床诊治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改进患者的健康中,药物所发挥作用已不再像过去对传染病那么明显(如梅毒用青霉素治疗等)。而且用药不当,又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如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同样,像银屑病这样的心身疾病,对其处理应首先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强调自我照料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锻炼、坚定信心、重视友谊、小心用药等养生之道。
美国Pegano医生提出银屑病的自然疗法(natural alternative for healing psoriasis)就很有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