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病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把《名医谈百病{ 银屑病}》这本书陆续地介绍个大家,希望对大家在认识此病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一次上传到位,请谅解。
我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你们走出治疗误区,不要相信什么“包治”此病的说法。你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得上此病,厄运和烦恼将从此伴你同行。目前此病是世界医学都无法解决的一大疑难病症。
一、何谓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于它的皮疹表现为红色斑疹、丘疹或斑块,上面覆盖着多层银白色鳞屑,这种特征性表现是银屑病病名的来源。银屑病俗称“牛皮癣”,这个名词也是来源于它的皮疹形态表现,但对皮疹形态特征的描写肯定不如银屑病准确、形象。一方面是“牛皮癣”无法与同样可具有“牛皮”皮革样表现的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等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使人很容易将“牛皮癣”与“癣”病错误的联系起来。银屑病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许多皮肤病学者目前已证实银屑病患者存在遗传性缺陷,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精神创伤、外伤等)从而导致免疫异常表现,进而引起银屑病发生。但是它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银屑病原在外观表现上,除了有红斑和银白色鳞屑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类型。目前治疗方法众多,皮肤科医师确实治愈过不少银屑病患者,但银屑病的防治仍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如果银屑病患者、家属或亲友,以及皮肤科医师一齐来掌握银屑病防治中的有关规律,一定能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银屑病防治问题。
二、银屑病是癣吗?
银屑病尽管有“牛皮癣”的俗称,但它不是癣。现代医学对癣的命名是指由浅部真菌(只侵犯皮肤浅表部位的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如手癣、足癣、股癣、体癣、头癣等。银屑病不是浅部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不属于癣。
银屑病既然不是癣,那么,为什么有些治疗癣的药对它有效呢?如含水杨酸的复方苯甲酸软膏外涂对手足癣、体癣有效,外用于银屑病亦有效。这是因为水杨酸有抗真菌作用和角质离解作用,可用于治疗癣。因为水杨酸有解质离解作用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银屑病。
三、银屑病会传染吗?
银屑病不是由微生物(细菌或病毒)直接引起的,不是传染病,所以绝不会传染他人。从来没有因银屑病患者与其周围人群接触而引起成批银屑病。在一个血统的家族中出现数人同时发生银屑病,只能由遗传因素来解释。
四、银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吗?
根据银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近年来众多的实验研究,特别是相关基因的研究,都说明银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并逐渐揭示了银屑病与遗传的关系,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疾病。
(1)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部分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发病史。如,在调查的5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发现其中75例有家族发病史,占12.93%。在此75例患者中,调查到上下5代者1例,4代者3例,3代者31例,2代者40例。
(2)上海市银屑病协会组在对110614人的皮肤病普查中,发现银屑病的患病率为0.298%。据报道,普通人群银屑病的患病率在0.1%~2.8%之间。如在报道在31例银屑病患者家族的777人中及75个银屑病患者家族的556人中的银屑病发病率,分别为10.29%和19.60%。从而显示在有银屑病家族中的成员的银屑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若父母都是银屑病患者,那么他们的子女中银屑病的发病率会更高。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除ABO血型(红细胞血型)外的白细胞血型。HLA与遗传绝对相关。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了避免或减少器官移植后被排斥的可能,人们事先总要对移植的供体与受体的HLA作一番检测,看看供体与受体两者之间的HLA是否相同或相容后才可进行移植。另外,HLA还与许多疾病相关,如有人研究北方汉族银屑病患者及家系,发现寻常型银屑病中HLA-A1、B13、B17频率明显升高,显示了HLA与银屑病相关。人们已着手于银屑病与HLA相关基因的研究。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决定生物体遗传特性的功能单位。英国教授指出,近来对显示银屑病易感基因(或多个基因)的基因组已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已知道银屑易感基因存在于染色体6P上,但其中大部分不是HLA基因。因此,可以认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不仅有HLA相关基因,而且有非HLA相关基因。银屑病患者存在与一般人不同的基因。
五、银屑病的遗传方式有什么规律
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神经质发病除遗传因素外,还与一些环境因素有关,它谈不上有什么规律,更无法谈遗传方式的规律。
但是从有家族性发病的银屑病患者的家系调查分析,国内外无援有少数学者认为,银屑病可能是一种单基因疾病,遗传方式涉及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双方必有一方是患者,代代传下代中男性女性患病机会相等,下代中要可以有携带致病基因而不发病的所谓不完全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是患者的父母双方不是患者而只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父母双方常常是表兄妹或堂兄妹,常在表兄妹或堂兄妹中可以见到同病患者)及X连锁遗传方式(也分显性及隐性遗传方式)。
从我们调查的75个银屑病患者的家系分析中,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同时存在,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42个家族,这些家族是根据患者双亲之一患银屑病,系谱中可以看到连续出现2到4代有银屑病患者等常染色显性遗传规律,当然也包括不出现银屑病的下代(即不完全个显率)。因此,至少可以认为在有遗传史的银屑病家族中,其遗传方式有一些规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多见。
总之,银屑病散发的患者多见,如我们调查的580例银屑病患者中仅有12.93%有家族发病史,我们已考虑到银屑病的多基因遗传特点,但由于出现单基因遗传的现象尚未被人们用基因研究来证实,或是单基因遗传方式的现象与其多基因遗传的总的本质有某种一时难以说清楚的内在联系。因此,尚待人们进一步研究才有可能搞清楚。
从我们研究的75个银屑病患者的家谱来看,其家族成员患病率为19.60%,Ⅰ级亲属(指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银屑病发病详细为22.22%,Ⅱ级亲属(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姨舅)发病率为14.5%,Ⅲ级亲属(指表或堂兄弟姐妹)发病率为10.53%。由此可见,银屑病患者家谱中亲属发病率的高低与亲属等级有关,亲代近发病率高,亲代远则发病率就低。因此,我们建议,为了优生优育,为了减少银屑病的发病可能性,银屑病患者在选择配偶时宜选择非银屑病患者或非银屑病家族者为宜。
六、银屑病的发病为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银屑病尽管与遗传有关,属一种多基因(或多因素)疾病。它的发病是比较复杂的,许多皮肤病学者目前已证实银屑病患者存在遗传性缺陷,或者说是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精神创伤、外伤等)。导致免疫异常表现,进而引起银屑病的发生。
不少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扁桃体发炎或咽痛、咽炎的上呼吸道感染史,15天左右后,就出现典型的银屑病。也有的人在一次严重精神创伤,如在丧偶、痛失亲人、工作不顺利、学习或工作紧张、心情不愉快等因素后发生银屑病。或是在手术或皮肤外伤后,出现银屑病等。虽然银屑病可以是多因素而引起,但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
七、为何银屑病的发病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皮肤科医师首先注意到在儿童中新发的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常有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而且用青霉素治疗对银屑病有明显的疗效。
近年来逐渐发现银屑病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或咽炎),进一步又发现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咽部或皮肤感染(如肛周链球菌性皮炎)与银屑病发病及症状加重有关。这主要与这些细菌产生的超抗原有关。
从1991~1995年,英国等医学科学家曾报道上呼吸道β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生及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加重有关。1995年有人报道50%银屑病患者皮肤寄居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且这些报道都叙述此类银屑病患者经系统抗生素治疗而好转,可见,这些细菌感染可激发银屑病。
1989年有人首先创造了超抗原这个术语。超抗原已成为90年代前沿研究的课题之一。目前已经知道外源性超抗原(微生物毒素及其他蛋白质产物)可以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球菌产生。细菌超抗原能选择性激活表达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T细胞(一种淋巴细胞),使它增殖,诱导细胞因子释放。而银屑病皮损中VβT细胞增多,正是超抗原所要选择及激活的对象。此外,由于链球菌MN蛋白(一种超抗原)与相对分子质量50 000角蛋白(由人表皮细胞产生)之间存在结构同顺手性和免疫交*反应性。这样就使一些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的人,在出现咽喉部β溶血性A组链球菌感染时,逐渐转变成银屑病患者。
八、为什么说银屑病患者有免疫方面的异常
银屑病的表皮角朊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聚集可能与免疫系统的细胞或非细胞成分都有关系;而且与免疫有关的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MXT)、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等常有较好的疗效,这些都表明银屑病中有一种持续存在的免疫异常反应。
(1)细胞免疫异常 银屑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常常低下,表现为对旧结核菌素(OT)、二硝基氯苯(DNCB)皮试,对皮内注射白念珠菌、毛癣菌素等抗原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阳性率低下,与正常人相比,皮试后硬结的发生率降低;淋巴细胞对刀豆素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低下,产生干扰素的能力受损;自然花瓣形成率下降;并且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尤其是辅助细胞T1细胞(Th1)功能有缺陷。
(2)体液免疫异常 银屑病患者常有多种体液免疫紊乱,如血清中IgA增高,唾液中分泌型IgA也增高,LgE增高的百分率较正常人群为高。有些患者IgE增高,但也有正常或降低的报道,IgM则降低或正常。荧光免疫技术证实患者体内存在着抗表皮角层的自身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浆中C3a和C4a含量大大高于正常人,皮损经治疗而消退后C3a和C4a含量随之下降,在银屑病鳞屑和角层中亦发现大量C3a、C4a和C5a存在。并且大部分银屑病患者可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此外,银屑病皮损内含有趋化因子,可以引诱中性粒细胞至表皮形成微脓疡;皮损内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这些异常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角朊细胞的增殖作用;且银屑病损害表皮中郎格罕细胞数目减少。
总之,综上所述,银屑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九、银屑病患者对细胞因子有哪些异常反应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的局部和外周血中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刺激角朊细胞增生。同样,受刺激的角朊细胞也能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产生自分泌和旁分泌效应。因此,T淋巴细胞和角朊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相互形成网络,成为银屑病中免疫反应和角朊细胞异常增生的重要联系。
这种细胞因子网络在银屑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模式可以叙述如下:首先需要Ⅱ类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如链球菌等)递呈给表皮内的CD4+T细胞,启动发病。活化的CD4+T细胞释放能够直接刺激角朊细胞增生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3(IL-6)、白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以及释放能够诱导角朊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和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γ-干扰素。角朊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诱导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银屑病的角朊细胞通过与来源于T细胞的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合成自身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α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这些细胞因子有的促进角朊细胞的增殖,有的具有趋化因子的作用如IL-8,可以引诱中性粒细胞至表皮聚集。正是由于这些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笔表达,才使银屑病的皮损得以启动和维持。
十、为何银屑病患者角朊细胞有异常现象
银屑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表现为表皮增厚,并覆有明显的鳞屑,说明银屑病的角朊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异常。
银屑病患者的表皮过度增殖,是以核分裂计数方法测定受累皮肤的细胞和组织更新,并和正常皮肤比较为基础的。银屑病皮损处表皮的核分裂象又比正常人表皮要多。
环磷腺苷(cAMP)可以抑制表皮细胞分裂和增殖作用环磷鸟苷(cGMP)则促进表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银屑病患者往往cAMP/cGMP的比值下降,从而引起表皮角朊细胞有丝分裂增加,转换率加快。正常表皮细胞到达表面的转换时间约为28天,而银屑病患者为3~4天。正常表皮细胞的更换时间为457小时,而银屑病患者只需要37.5小时。另外,银屑病患者皮损处游离的花生四烯酸、组胺及聚胺等的增加均可促进角朊细胞的增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表皮生长异常与一些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关。银屑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进而刺激表皮角朊细胞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GF-α及TNF-α等,同时一部分粘附分子也分泌异常,这些细胞因子的异常,均可促进角朊细胞增殖,表皮中炎性细胞聚集,从而产生一系列银屑病的病理改变。
在银屑病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是促进银屑病角朊细胞增生的。但这两种细胞因子在正常人或肿瘤患者中,则是抑制角朊细胞增生的。说明银屑病患者角朊细胞存在先天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