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医托”内幕被曝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病人还是医生对“医托”均很反感,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个披着白大褂的医托群体,被称为“医托升级版”。
2009年12月27日,在某三甲医院供职的医生郑毅(化名)向记者透露了他所了解的“白大褂医托”的存在模式。
与常年游荡在医院门口的草根医托不同,郑毅所谓的“白大褂医托”主要分为专业型、专家型两种。
郑毅说,专家型医托大多存在于正规的专家门诊,一些慕名而来的病人往往强烈要求该专家亲自给他诊治并手术,但事实上,“医院是根据值班时间安排施治和手术的,换句话说,病人的要求并不现实,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你如果到某医院住院,我会在某个时段到那家医院亲自为你手术”。
郑毅说,他最长每两周、最短每一周要到周边的县市或公立或民营医院做一台妇科手术,每次报酬在1500~3000元不等,最多一次获取报酬5000元。“一律现金支付,不打卡、不签字。”
不过,郑毅认为专家型医托对社会是有很大贡献的,“它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是在对配置本就不合理的医疗资源起着缓慢的均衡作用”。
而专业型医托则是怀有专业绝技的技术科室的医生,比如掌握B超、麻醉、放射线等技术活的医生。“医疗设备本身不会撒谎,但学艺不精者会误读医疗设备显示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一种病经由几家医院检查会出现多种结论的原因。”专业医生对业内真正的“高手”了如指掌,他会推荐自己的病人到他认为的“高手”那里做检查。
高小松(化名)2009年7月起在某区民营医院B超室实习,近5个月来,她每月都要到至少4家医院给某些医生送内装现金的信封。
“一般都是老师把钱装好,再在信封上写上‘诊断单’三个字,然后给他们打电话,我到了只需放下就走。”高小松说,她知道那是提成或回扣。她说:“比起在医院门口拉客的医托,医院内部的医托更隐蔽,病人更易信任。”
郑毅将“升级版医托”分为“有德”和“无良”两种。他说,对有德的医托来说,逐利并不是最大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9 2:22: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