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绵曲曲的轨道
永不是尽头
就像母亲千遍万遍不变的唠叨
父亲厚重的关怀
重如东泰
压得车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日子在潺潺流水声中远去
当电波接通了另一端时
压抑的离愁别绪
只浓缩给了
一句永不褪色的
叮咛
"照顾好自己
家里一切都好"!
< >只能点头
< >只能感动!
< >年少时的我,正处在对世间万事充满好奇之后开始以疑惑迷惘的眼神审视花花世界的年龄段,原本清晰单纯的迤逦色彩在一梦醒来后竟觉得像整个地给蒙上了一层薄膜般,生命中第一次感触有种别样的又无可名状的滋味,在单纯的心灵深处漫漫蔓延开来,却难以形容……总是在下午倦倦地放下书本后,穿越学校的操场,或呆坐在那静静的教学楼上,边看着操场上那无序同学们,边更无聊的机械的翻转着手里的书页;或背手于后脑勺下仰躺望着那蓝蓝的天空中那凝翅悬飞的叫不上名来的大的小的鸟儿。。。总是觉得自己在感知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却苦于新白的心纸上真的不曾写下过可资参考的色彩和笔触。。。
< >就在这般多彩而敏感的生命当口,不知从哪里传来灵空、那首动情而伤感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歌声苍凉、感伤、回肠荡气,仿佛那流逝的河水与那远飞的鸟雀,都是在追逐那歌声的源流和方向,我也深深地渴知那小村外面的河流和天空起来,也渐渐明了,徘徊在内心不可名状却难以按捺地,正是渴望走出狭小的地域和有限的思绪,追逐那远方未知的空间。。。
< >从小一直在被宠爱和被保护的家的堡垒里成长,虽没有现在孩子们所用的漂亮的玩具,以及那荡秋千的童话,但父母竭尽心力给了我温暖的年少时光,可我总是渴望有一天真的似鸟儿般迁徙流浪,追寻少年记忆中的《橄榄树》。。。于是,19岁那年,背着重重鼓鼓的背包,挥别亲人朦胧泪眼,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开始了我流浪的序曲。
< >清晰地记得第三年大学生活的那个秋天,是落日西沉的黄昏,一群阳刚豪气的青年人,在山花烂漫的原野上四散小憩,也许是刚刚结束了一年的求学后都深深地疲惫了,个个散坐在草地上,靠依着柔软的背包,海阔天空地聊侃着。正当这时,不远的市区中,忽然就又传来了那首谁都熟悉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也许是歌声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深层情结,激发了我们人性中最本真的所在,像碾着冰雪的车轮,碾过我们的内心,碾过我们的记忆,碾过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美好时光,我们竟一下子从刚刚提起的情绪中重又跌落到深深地沉思中。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并且断定,正是那首歌中的流浪意识给了当时我们的灵魂的奇特的冲击,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孤独感和淡淡的失落感不谋而合,从而再次在我们心头掠过一丝对这个世界陌生的感觉,并在心底留下感情的巨大的波痕记录。
< >从此,流浪的意识日复一日地强烈,时时怂恿着我那感知的心,但因种种外来因由,很多成熟美好的规划总是未能成行,但我总会在夜里梦里无数次地行程着我的流浪旅途。。。塞外草原的旖旎风光,天山连脉的冰川雪峰,果香竹郁的西双版纳,江南水乡的断桥雨巷,大漠烟直的长河落日,烟乐袅袅的神寺古刹。。。都在那意境里的流浪中给予孤独善感的灵魂以最大的释怀和慰籍。。。
< >离开的地方是好地方,没去的地方是好地方,人总被夹在向往和思念之间。其实,人一辈子都在流浪的途中,只不过我们有时没有觉察而已。历史是一条我们置身其间的河流,我们不知归属何地,于是流浪成了我们生命的一个形式。当人有了流浪的意识后,流浪本身便成了生命存在的投影。流浪是人生的慰籍,人需要流浪,人不得不流浪,这恐怕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情结”,人的无以自拔的“瘾”。对于流浪来说,目的地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在于流浪过程本身。
心灵中有一块很美丽很美丽的地方,那是一块令人憧憬,离人很近很近又离人很远很远的地方,它隐隐召唤着、指引着我们去寻觅它,去流浪。人无法拒绝长大,人一旦长大便要投入另外一种陌生,便要去体验流浪的滋味,生命的过程便是流浪的过程。。。
< >是的,最遥远的是人的心空,最不可消融的是人梦呓魂皈里流浪的情结。其实,真正无以释怀和实现的正是这意境灵魂中的流浪的渴知,因为,它根本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根本难以谈得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路线及完美实现,但它又确确地存在,如烟随行,挥之不去。。。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
http://flash-2.skycn.com/down/2256.swf
给你加一个flash希望你喜欢。。。
[此贴子已经被逍遥自在于2005-8-6 21:14: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