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银花:(银花、双花、忍冬花、苏花)
<
>药理作用: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2.可降低动物胆固醇的吸收。
<
>临床应用:1.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咳嗽。2.治疗湿热痢疾。3.治疗化脓性疾病,肺炎,急性阑尾炎,子宫糜烂。4.治疗农药(1605、1059、4049)中毒。
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治疗热病、疮疖及湿热痢疾等。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15克。热毒盛者可用至60克。2.清热解毒宜生用,凉血止痢宜炒炭用。
<
>忍冬藤:(金银藤、千金藤、鸳鸯草)
<
>临床应用:1.治疗流感。2.治疗感染性疾病及痢疾。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15-30克。2.该药为金银花之藤,可清经络风热。
<
>连翘:(旱连子、大翘子、空壳)
<
>药理作用: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2.有强心、利尿、降血压作用。3.有保肝、镇吐作用。
<
>临床应用:1.清热泻火,治疗风热感冒。2.消肿散结,治疗瘰疬,各种疮毒未溃。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6-15克。2.连翘的种子为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
<
>胖大海:
<
>药理作用:1.可增加肠蠕动,有缓泻作用。2.有降血压、利尿作用。3.有镇痛作用。4.种仁有氢氰酸样毒性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咳嗽、声音嘶哑,急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2.治疗大便干燥。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2-3枚,泡服或煎服。
蒲公英:
药理作用: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有利胆、利尿作用。3.促进乳汁分泌。
临床应用:治疗疔疮肿毒、乳痈、胆管炎、阑尾炎、肠炎、痢疾。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60克,内服外敷均可,鲜品尤佳。2.该药大寒,非实热之火毒不宜服用。
甜地丁:(地丁、萝卜地丁)
临床应用:治疗疔疮肿毒、化脓性炎症、阑尾炎。
苦地丁:(地丁、苦丁、地丁草)
药理作用:1.对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2.有降血压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痈肿疔疮、外耳道疖肿、阑尾炎。
紫花地丁: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15克,大量可用至60克,内服外敷均可。2.该药大寒,非实热之火毒不宜服用。
苣荬菜、
败酱草:
药理作用:1.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胆道感染。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15克。2.产后、血虚腹痛忌用。
苦豆草、
鱼腥草:
药理作用:1.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2.有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及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肺炎、支气管炎、子宫糜烂、小儿腹泻。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15-30克,该药不宜久煎。
白鲜皮:
药理作用:1.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动物实验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外用治疗皮肤瘙痒、寻麻疹、湿疹、淋巴结炎及外伤出血。
注意事项:内服一般用量5-9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漏芦、
白头翁: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2.外用治疗外痔肿痛。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15克。2.虚寒下痢者忌用。
板蓝根:
药理作用:1.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2.有抗病毒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2.治疗蔬菜日光性皮炎。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30克。2.该药大寒,非实热之火毒不宜服用。
大青叶:
药理作用:1.对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2.有利胆作用。
功效:解毒,凉血止血,祛瘀积
临床应用:1.治疗肝炎,乙脑,流脑,腮腺炎。2.治疗疖、疮、痱子。3.风热感冒,肺炎,矽肺,口疮。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9-30克。2.该药大寒,非实热之火毒不宜服用。
蓼大青叶、
青黛:
药理作用:对炭疽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肺热咳嗽,小儿惊痫.2.治疗毒虫咬伤。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2-6克,包煎,或1-2克吞服。
山豆根:(苦豆根)
药理作用:1.对葡萄球菌及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2.有抗溃疡作用。3.对网状内皮细胞有兴奋作用。
功效: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1.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牙齿肿痛,鼻咽癌。2.治疗疮癣、狗、蛇、毒虫咬伤。3.治疗咽喉炎,宫颈炎,乳腺癌。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6-9克。2.该药苦寒之性较甚,虚火所致咽喉、牙龈肿痛忌用;脾虚便溏者忌用。
北豆根、
马勃:
临床应用:1.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咳嗽、声音嘶哑。2.治疗吐血、衄血。3.外用治疗外伤出血、臁疮不敛。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2-5克。2.肺无邪热者不宜使用。
射干:
药理作用:1.对常见皮肤致病真菌、埃可病毒和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2.有促进唾液分泌、抗透明质酸酶作用。3.有降血压作用。4.可使呼吸一时性兴奋。
临床应用:1.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腮腺炎。2.治疗稻田皮炎。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6-9克。2.该药善降,服药易泻,虚人不宜服用;孕妇忌用。
蚤休:
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治疗疮疡痈毒、各种脓毒血症等,也可用于肺热咳喘。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患处。2.腹泻忌用。
土茯苓:
药理作用:有杀灭钩端螺旋体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湿热疮毒,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淋巴结核。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15-60克。2.古书记载,服药期间禁止饮茶,否则可致脱发。
鸦胆子、
天名精(天门精)
功效:解毒祛瘀,止血,破血,杀虫
临床应用:咽喉炎,肝炎,小儿惊风,血淋,疟疾,乳腺炎
马齿苋:(马齿菜)
药理作用:1.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有抗糖尿病、改善脂肪代谢作用。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临床应用:1.治疗血淋,下痢脓血,肠炎,急性阑尾炎、钩虫病。2.外用治疗淋巴结核,带状疱疹。3.治疗糖尿病,带下。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15-30克,鲜品60-12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2.虚寒痢及脾虚腹泻者忌用。
绿豆:
临床应用:1.治疗毒蕈中毒,食物中毒。2.治疗中暑。
重楼、拳参、冬凌草、半支莲、
白花蛇舌草:
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散瘀消痈,治疗急性阑尾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及毒蛇咬伤等。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15-120克。
穿心莲:
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治疗急性痢疾、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疮疖肿毒、肺结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伤。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9-15克。
虎杖、红药子、白药子、黄药子、
鸭跖草(竹叶菜):
临床应用;1.清热解毒,治疗高热烦渴、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及疮疡肿毒等。2.利尿消肿,治疗心脏病、肾炎之水肿。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30-60克,鲜品加倍。
两面针、
了哥王(九信草,山豆了)
功效:消炎,散瘀,下气,破积
临床应用:治疗支气管炎,淋巴结炎,跌打损伤,肝腹水
注意事项:煎药宜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
四季青、雪胆、
万年青
功效:利尿强心,止血
临床应用:治疗心衰,吐血,蛇咬伤,咽炎,烫伤
龙葵:
临床应用:1.清热解毒,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癌症,外敷治疗疮痈。2.利尿降压,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病。3.祛痰止咳,治疗肺热咳嗽。4.对皮炎、湿疹有止痒效果。
注意事项:一般用量30-60克。
千里花、一点红、土贝母、虎掌草、水杨梅、肿节风、金果榄、肺形草、金莲花、黄藤、金荞麦、猕猴桃、三叉苦、水蔓青、乌韭、火炭母、石椒草、四叶参、地胆草、向天盏、红头草、红根草、锦灯笼、爵床、
山芝麻(野麻甲)
功效:解表,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治疗感冒发烧,麻疹,湿疹,痔疮,高血压,肠炎。
马兰头(阶前菊,田边菊)
功效:解毒凉血,清热利湿
临床应用:吐血,黄疸,腮腺炎,淋浊,哮喘,胃溃疡,结膜炎。
佛甲草、农吉利、沙枣叶、飞杨草、天葵子、凤尾草、白蔹、百蕊草、光慈姑、
山慈菇(冰球子,鬼灯檠)
功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各种癌肿,狂犬病,淋巴结核,咽喉炎
白蔹:
临床应用:清热解毒,生肌止痛,用于痈肿疮疡及烧伤。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3-9克。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2.该药反乌头、附子。
朱砂根、朱砂七、朱砂莲、杠板归、岗梅、苦木、虎耳草、狗肝草、胆木、委陵菜、臭灵丹草、大蒜、蜂蜜、蜂房、蟾酥、小野鸡尾、马槟榔、阴地蕨、草红藤、葡伏堇、甜瓜子、蜣螂、啤酒花浸膏、
西瓜翠衣:
临床应用:清暑利尿,解烦渴,治疗中暑引起的小便短赤或不利,水肿。
注意事项:1.一般用量15-30克。2.暑症兼有寒湿症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