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从"信息资料区"找到的有关"重金属中药与银屑病"的一篇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中的雄黄、轻粉、朱砂、铅丹、铅粉属于重金属类中药,它们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因含有砷、汞、铅等这些金属所致。其中雄黄对各个系统都有毒副作用,轻粉、铅丹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最大。这三味药是从古至今被临床常用于治疗疥癣的外用药,在现有的某些治疗银屑病中药、藏药中仍然存在,这些药可在短期达到使银屑病皮损消退的目的,但同时可使患者获得难以消除的毒副作用。如雄黄在大量摄入时,可以抑制细胞生长,小量时则刺激细胞生长,而少量的雄黄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这对细胞的癌变起到了促发作用。此外,一些中成药中也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类药物,因为银屑病患者存在基因稳定性差的原因,所以不能与其他人一样服用这类药物。银屑病患者常伴有咽喉疼痛等症,但不能以六神丸、牛黄解毒片(丸)成为常用药;老年患者若伴有高血压、关节痛时,不要以牛黄清心丸、壮骨关节丸为常用药。
一、砷
含砷的中药主要有雄黄、雌黄、砒石、砒霜,此外还有白降丹、红升丹将在汞类药中介绍。
雄黄又名石黄、腰黄、雄精、明黄、苏黄;雌黄又名黄安。雄黄、雌黄皆为为硫化物类矿物的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硫化砷(As2S2)。雄黄的砷含量约75%,硫含量约24.9%,及其重金属盐;雌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砷含量约61 %,硫含量约3l%。“生山之阳为雄黄,生山之阴为雌黄”,《名医别录》:“雌黄,生武都山谷,与雄黄同山,生其阴”,《本草纲目》:“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制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砒石又名信石、信砒、砒黄、人言、砷华、毒砂。为氧化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砷华是天然的三氧化二砷,因含有硫离子、铁离子等杂质而呈红色,故又称“红信石”。天然的砷华很少,是由含砷的硫磺矿物氧化生成。毒砂是分布最广的砷矿物。常为多金属矿床中伴生矿物。作为药材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红信石又名红砒、红矾;自信石又名白砒。砒霜为信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本草纲目》:“砒,性猛如貔(貔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貔与砒同音),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又日:“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砒石为剧毒药,不入汤剂,外用需防吸收中毒。
砷(As)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硫化物等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金属矿中。砷是一种原浆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人体内,皮肤亦可少量吸收。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与人体细胞中酶系统的巯基相结合,使酶系统受到破坏,失去作用,因而引起神经系统、新陈代谢、毛细血管及其他系统的功能及器质性病变。如:As2O3+6OH→2AsO3=+3O2H在碱性环境中,酸离子AsO3-对细胞酶蛋白的巯基(SH)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因此制约了细胞的氧化过程。干扰了正常的代谢,因2一酮酸的氧化酶系统受到抑制,血中丙酮酸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全性麻痹及渗透性增加。因个体差异的关系,对砷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食道、胃糜烂,黏膜肿胀、出血;中毒性肝炎,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心脏脂肪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功能紊乱;肾小球损伤。
外用砷剂可引起包括皮肤癌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砷相关皮肤病包括局部或广泛的色素沉着、角化过度、鲍温病、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临床最多见到的毒性作用为皮肤严重角化、皲裂、色素沉着。由于目前盲目治疗银屑病的现象较普遍,中毒的人数在增加。给临床进一步的治疗造成难度。
研究发现在原代表皮细胞培养时,同时给予低浓度的砷,结果导致细胞增殖明显增多,表现为细胞数目、c-myc基因的表达增多、细胞中DNA增多,并显示砷可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生成。在通过饮水接触砷的患者皮肤样本的基因分析显示,有相应的生长因子的改变。以上结果说明,砷可通过角质形成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的慢性刺激促进皮肤肿瘤的发生。对有砷治疗史的7例患者癌前或恶性皮肤损害进行p53的突变研究表明,砷暴露患者70%皮损有p53蛋白堆积。对砷相关的30例鲍温病、10例基底细胞癌、8例鳞癌患者的皮损进行bcl一2、p53、Ki一67表达检测,结果bcl 2在所有基底细胞癌中表达,鳞癌中无表达;p53在所有砷诱导皮肤癌中表达。抗癌蛋白p53在DNA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一定浓度的砷处理角质形成细胞14天后,发现砷可降低p53水平,但伴随p53调节蛋白mdm2水平升高,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mdm2可通过抑制p53的功能而促进细胞增殖,砷在体内由甲基转移酶(Mtase)的甲基化而脱毒,因甲基转移酶具有明显物种差异,所以人与动物对砷的毒性反应有多样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6 3:11: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