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请问版主饕餮 用了含重金属的药会有什么反应?

[复制链接] 9
回复
33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kunaoren 发表于 2006-5-15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版主饕餮 你好:
    我现在正在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病,医院医生说药中不含激素,也不含重金属,我现在用了2个月了,自我感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良反应,我知道如果药中含有激素,用后好的速度会很快,复发的也快,但如果药中含有重金属,内服及外用会怎样呢?自我感觉会有什么反应呢?因为我很担心,医生不说药的成分,说是商业秘密,故此,想麻烦版主指教,不胜感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饕餮 发表于 2006-5-16 02: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kunaoren)请问版主饕餮 用了含重金属的药会有...

kunaoren,你好.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重金属?
重金属通常是指比重在5以上的金属,包括金、银、汞、铜、铅、镉、铬等。食品卫生方面主要限制汞、铅、铜、镉、铬5种重金属含量;营养化学、毒理学和环境污染研究公认汞、铅、铍、镉、锑、铊、锆等对生物和人体有害。而锰、铅、钒、硒、钼、铬等在含量过高或形成不同时,才对生命有害。
目前,我国也对食品、药品中重金属含量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业已将中药重金属控制的研究,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众所周知,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在数千种中药中,均不同程度地含有重金属元素。它们中有许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使用不当或超量时,也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同一功效,不同中药材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不同。药材的不同药用部位,重金属含量也有很大差异。重金属既具有发挥药效治疗病救人的一面,又具有应用不当贻害病人的一面。因此,只有深入研究,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中药重金属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目前,一些江湖游医、庸医及一些少数的医务人员缺乏医德,为了赚钱而不顾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随意使用一些重金属制剂,如:汞、砷等造成病人中毒,并对造血系统有影响,随意使用一些已被淘汰的抗癌药品,给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其它器官受损。对于一些对银屑病有疗效的药物,一定要在咨询医生后应用,不可盲目使用。目前认为一些抗肿瘤药可以抑制细胞过度增殖,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但这些药物往往毒性很大,很多患者使用后,确实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往往复发,且病情较前更顽固难治。临床一些重症银屑病,如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往往是因为使用药物不当刺激所致
3#
饕餮 发表于 2006-5-16 03:09: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我从"信息资料区"找到的有关"重金属中药与银屑病"的一篇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中的雄黄、轻粉、朱砂、铅丹、铅粉属于重金属类中药,它们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因含有砷、汞、铅等这些金属所致。其中雄黄对各个系统都有毒副作用,轻粉、铅丹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最大。这三味药是从古至今被临床常用于治疗疥癣的外用药,在现有的某些治疗银屑病中药、藏药中仍然存在,这些药可在短期达到使银屑病皮损消退的目的,但同时可使患者获得难以消除的毒副作用。如雄黄在大量摄入时,可以抑制细胞生长,小量时则刺激细胞生长,而少量的雄黄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这对细胞的癌变起到了促发作用。此外,一些中成药中也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类药物,因为银屑病患者存在基因稳定性差的原因,所以不能与其他人一样服用这类药物。银屑病患者常伴有咽喉疼痛等症,但不能以六神丸、牛黄解毒片(丸)成为常用药;老年患者若伴有高血压、关节痛时,不要以牛黄清心丸、壮骨关节丸为常用药。
一、砷
  含砷的中药主要有雄黄、雌黄、砒石、砒霜,此外还有白降丹、红升丹将在汞类药中介绍。
    雄黄又名石黄、腰黄、雄精、明黄、苏黄;雌黄又名黄安。雄黄、雌黄皆为为硫化物类矿物的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硫化砷(As2S2)。雄黄的砷含量约75%,硫含量约24.9%,及其重金属盐;雌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砷含量约61 %,硫含量约3l%。“生山之阳为雄黄,生山之阴为雌黄”,《名医别录》:“雌黄,生武都山谷,与雄黄同山,生其阴”,《本草纲目》:“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制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砒石又名信石、信砒、砒黄、人言、砷华、毒砂。为氧化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砷华是天然的三氧化二砷,因含有硫离子、铁离子等杂质而呈红色,故又称“红信石”。天然的砷华很少,是由含砷的硫磺矿物氧化生成。毒砂是分布最广的砷矿物。常为多金属矿床中伴生矿物。作为药材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红信石又名红砒、红矾;自信石又名白砒。砒霜为信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本草纲目》:“砒,性猛如貔(貔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貔与砒同音),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又日:“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砒石为剧毒药,不入汤剂,外用需防吸收中毒。
    砷(As)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硫化物等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金属矿中。砷是一种原浆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人体内,皮肤亦可少量吸收。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与人体细胞中酶系统的巯基相结合,使酶系统受到破坏,失去作用,因而引起神经系统、新陈代谢、毛细血管及其他系统的功能及器质性病变。如:As2O3+6OH→2AsO3=+3O2H在碱性环境中,酸离子AsO3-对细胞酶蛋白的巯基(SH)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因此制约了细胞的氧化过程。干扰了正常的代谢,因2一酮酸的氧化酶系统受到抑制,血中丙酮酸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全性麻痹及渗透性增加。因个体差异的关系,对砷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食道、胃糜烂,黏膜肿胀、出血;中毒性肝炎,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心脏脂肪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功能紊乱;肾小球损伤。
    外用砷剂可引起包括皮肤癌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砷相关皮肤病包括局部或广泛的色素沉着、角化过度、鲍温病、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临床最多见到的毒性作用为皮肤严重角化、皲裂、色素沉着。由于目前盲目治疗银屑病的现象较普遍,中毒的人数在增加。给临床进一步的治疗造成难度。
    研究发现在原代表皮细胞培养时,同时给予低浓度的砷,结果导致细胞增殖明显增多,表现为细胞数目、c-myc基因的表达增多、细胞中DNA增多,并显示砷可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生成。在通过饮水接触砷的患者皮肤样本的基因分析显示,有相应的生长因子的改变。以上结果说明,砷可通过角质形成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的慢性刺激促进皮肤肿瘤的发生。对有砷治疗史的7例患者癌前或恶性皮肤损害进行p53的突变研究表明,砷暴露患者70%皮损有p53蛋白堆积。对砷相关的30例鲍温病、10例基底细胞癌、8例鳞癌患者的皮损进行bcl一2、p53、Ki一67表达检测,结果bcl 2在所有基底细胞癌中表达,鳞癌中无表达;p53在所有砷诱导皮肤癌中表达。抗癌蛋白p53在DNA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一定浓度的砷处理角质形成细胞14天后,发现砷可降低p53水平,但伴随p53调节蛋白mdm2水平升高,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mdm2可通过抑制p53的功能而促进细胞增殖,砷在体内由甲基转移酶(Mtase)的甲基化而脱毒,因甲基转移酶具有明显物种差异,所以人与动物对砷的毒性反应有多样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6 3:11:22编辑过]
4#
饕餮 发表于 2006-5-16 03:10:00 | 只看该作者
二:汞

     含汞的中药主要有轻粉、粉霜、银朱、朱砂、白降丹、红升丹、红粉等。

    轻粉:又名腻粉、扫盆、峭粉、汞粉、水银粉。轻粉为粗制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物。是由水银、白矾、食盐炮制而成,30g汞可得轻粉24g。粉霜又名白雪、水银霜、白灵砂、白粉霜,为轻粉升华精制而成,其干燥品含氯化亚汞在99%以上,即是用升华法制得的甘汞。本品见光后毒性加剧。《本草纲目》日:“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磺升而为银朱,轻飞灵变,化纯银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积滞,故水肿风痰湿热毒疮,被劫涎从齿龈而出,邪郁为之暂开,.而疾因之亦愈。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逐成废痞,其害无穷”。

    银朱:又名灵砂、心红、水华朱、猩红、紫粉霜。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银朱与灵砂都是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目前药材并不区分,但古时分作二条,因灵砂升炼时用的是硫磺,火力缓,时间长,银朱则用含杂质较多的石亭脂(石硫赤),并且火力猛,炼时短,所以灵砂的质量比银朱纯。《本草纲目》:“银朱,乃硫磺同汞升炼而成,其性燥烈,亦能烂龈挛筋,其功过与轻粉同也”。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汞沙、赤丹、丹粟。为天然的辰砂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理论上应含汞86.2%、硫13.8%,但实际中常夹杂雄黄、磷灰石等。其商品有朱宝砂,又名洋尖砂、泽光砂;镜面砂,又名劈砂、片砂;豆瓣砂,又名豆砂、个砂。《吴普本草》:“黄帝、岐伯:苦,有毒。李氏:大寒”。《药性论》:“有大毒”。《本经逢原》:“丹砂入火,则烈毒能杀人”。

    升药:又名灵药、三白丹、三仙散、升丹。为粗制氧化汞。是由水银、硝石、白矾放入碗中密封炼制,炼成后将碗取下,位于碗内周围的红色升华物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生药底”。红升、黄升主要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等,其精制品是“红粉”,汉口红粉含HgO在98%以上。红粉又名小升丹、三仙丹、红升药。《中药志》:“红升、黄升功用相同,惟红升性较猛烈”。红升丹:又名大升丹、红粉霜、五升灵药。是以水银、火硝、白矾、雄黄等药为主炼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氧化汞。

    白降丹:又名降药、白灵药、降丹。为二氧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物。是由水银、白矾、食盐、皂矾、火硝、硼砂、朱砂、雄黄炮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氯化汞HgCl及氯化亚汞Hg2CL2,其含量比例依生产方法而有不同。

    汞是一种原浆毒,汞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作用。汞盐可以经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当被吸收后对内脏的毒性很大,其中以升汞(高价汞)毒性为大。低价汞在吸收达到相当浓度时也可产生与高价汞同样的毒性。毒性作用皆由汞离子所引起,汞离子与各器官组织蛋白结合成汞蛋白,从而导致细胞发生营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坏死。汞在体内与各种酶的巯基具有特异的亲和力,能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汞可通过肾脏、肝脏和结肠黏膜排泄,以肾脏为主要排泄器官,约占汞全部吸收的75%。汞经肾脏排泄时,可抑制。肾实质细胞巯基酶系统的活动。急性升汞中毒患者死亡的尸体解剖中可见到口腔、咽部、食管不同程度的腐蚀;胃黏膜可见到坏死;结肠表现为急性炎

症性病变,轻者充血水肿。升汞中毒量为0.1~0.2g,致死量为0.3~0.5g;甘汞的致死量为2~3g;氧化汞的致死量为1~1.5g。升汞对肾脏近端小管和肾小球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但坏死性肾病往往在中毒后7天左右发生,此时胃肠反应已消退。汞吸收后可以经唾液腺排出,与口腔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硫化汞,引起口腔炎,甚者牙齿脱落,一般先为磨牙,尖牙次之,门牙最后。神经损害多见四肢麻木及手震颤,尤其是做精细动作和情绪紧张时震颤就更明显。震颤可因皮质与视丘下部之问的调节发生障碍所致,也可能因小脑皮层萎缩所致,也可因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总之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以大鼠为实验材料,探讨口服硫化汞在体内诱发氧化损害:爆砂化学名为硫化汞(HgS),为一种稳定性汞盐,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与其他汞化合物相比其毒性较低。给予大鼠口服硫化汞0mg/kg、5mg/kg、50mg/kg、250mg/kg、500mg/kg,连用3天,观察其在肝及肾造成氧化性伤害的可能性。结果:肝脏中之谷胱甘肽及8-羟脱氧鸟苷(8-OH-dG),并未随有变化;肾脏中未发现脂质过氧化现象,但是谷胱甘肽有下降之现象,而且。肾脏细胞中的8一羟脱氧鸟苷呈剂量关系之上升。肾脏汞含量也随给汞量的增加而升高。电子显微镜显示:肾小管近端细胞内溶酶体有明显增加之趋势。说明硫化汞虽不溶于水,但仍会被吸收,并在肝、肾器官中聚积,但只在肾中诱发8一羟脱氧鸟苷上升。汞已对肾细胞上的DNA造成氧化性伤害。

    临床中毒表现为:急性腐蚀性胃肠炎、坏死性肾病、周围循环衰竭等。口服中毒即可出现口有金属味及辛辣感、黏膜水肿、口渴、呕吐,便血,因肾小管坏死而导致尿毒症。慢性职业性中毒表现,以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如患者表现为精神不安、兴奋、易怒、郁闷等。其次为口腔、消化道病变,如口中金属味,流涎、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牙根、牙龈上有黑色汞线等。可出现汞毒性震颤,震颤为对称性。
5#
饕餮 发表于 2006-5-16 03:10:00 | 只看该作者
三、铅

  含铅的中药主要有铅、铅丹、铅粉、密陀僧、

  铅:又名黑铅、青铅、青金、乌锡、黑锡、铅精、水锡、素金、黑金、水中金。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主要由方铅矿的矿石中炼出。《本草纲目》:“铅体重实,其性濡滑,内通于肾,故《局方》黑锡丹、《宣明》补真丹皆用之。治一切阴阳混淆,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发为呕吐眩晕,噎嗝反胃,危笃诸疾。所谓镇坠之剂,有反正之功,但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恐伤人心胃耳。铅化为胡粉、黄丹、密陀僧、铅白霜,其功皆与铅同;但胡粉入气分,黄丹入血分,密陀僧重坠下行,铅白霜专治上焦胸膈,此为异耳”。

    铅丹:又名黄丹、铅黄、桃丹、樟丹、朱丹、红丹、丹粉、虢丹、真丹、国丹、松丹、东丹、广丹、陶丹。为用铅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为橙红色或橙黄色鲜艳细腻之粉末。《本草衍义补遗》:“丹出于铅而日无毒,又日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女,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凉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帖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

    铅粉:又名宫粉、官粉、胡粉、定粉、杭粉、光粉、鹊粉、水粉、白粉、瓦粉、锡粉、粉锡、解锡、流丹、白膏、铅白、铅华。为有铅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为细而滑腻的白色粉末。《桂海虞衡志》:“铅粉,桂州所作最有名,谓之桂粉,其粉以黑铅著槽瓮罨化之”。

    铅霜:又名铅白霜。为用铅加工制成的醋酸铅。《本草图经》所载铅霜,其原料除铅和醋外,尚杂有水银少量,故其成品可含有微量的汞。

    密陀僧:又名密陀僧、没陀僧、金陀僧、炉底、金炉底、银炉底、银池、淡银。密陀僧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意思是炉底。因密陀僧是提炼铅或炼银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是粗制氧化铅。铅丹为纯铅经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铅(Pb3O4)。密陀僧可由铅丹加热熔炼而得。高温时,黄丹中一部分氧化游离成一氧化铅的密陀僧。《本草纲目》:“密陀僧,原取银冶者,今既难得,乃取煎销银铺炉底用之;造黄丹者,以脚滓炼成密陀僧,其似瓶形者是也”。《本草纲目拾遗》:“粉锡,今杭城多有业此,名日粉坊。工人无三年久业者,以铅、醋之气有毒,能铄人肌肤,且其性燥烈,坊中人每月必食鹅一次以解之,则其不能无毒可知。或日,其造制时则其气有毒,若成粉便不毒。如果有毒,则前人方中何以入食剂,而又不遗制解之法。殊不知此物性能制硫磺,除酒酸,雌黄见之则黑,糟蟹得之不沙,入药能堕胎,傅面多生粉痣,其剥蚀猛悍之性,等于砒硇,惟少服之则可”。

    铅是多亲合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铅被吸收后,首先积聚在肝脏,后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部分可经胃肠道排泄,95%以三铅磷酸盐的形式沉积于骨中.并保持平衡状态。其化学反应式为3PbHPO4=Pb3(PO4)2+H3PO4当pH为7.45时,反应向右进行,即主要以三铅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因三铅磷酸盐的溶解度小(0.13mg/L),而大量沉积于骨中;当血中酸度增高,反应向左进行,磷酸氢酸增多,其溶解度大(12.6mg/L),而进人血循环量增多,并可重新进入肝、肺、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中毒症状。铅主要经呼吸道进人体内,其次为消化道。其中绝大多数的铅是通过大小便排泄的,铅有蓄积性。以乙酸铅为例,成人口服致死量为50g,也有报道口服黄丹15.6g而致急性中毒者。

    铅中毒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卟啉代谢紊乱。卟啉是血红素合成过程的中问产物,卟啉在体内由醋酸和甘氨酸在细胞线粒体内酶的催化下合成,细胞线粒体内酶有多种,而关键的、对卟啉的代谢和血红素合成速度形成负反馈调节作用的酶是△一氨基酮戊酸(ALA)合成酶,当人铅中毒后ALA合成酶和AIA脱水酶,首先受到抑制,使卟胆原合成受到阻止,同时铅又抑制血红素合成酶使原卟啉与二价铁的结合受阻,从而正铁血红素的合成发生困难。卟啉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种病变,与皮肤科关系密切的是源于卟啉是人体惟一的内源性光敏物质,吸收光以波长405nm时最敏感,正常人晒斑波在280~320nm之间,所以血卟啉患者即使用玻璃窗滤去晒斑波后,仍然可以发生光敏性皮肤损害。

    中毒的临床表现:早期自觉乏力、口内有金属味(甜味).少数患者口腔可见由于硫化铅沉积而形成的“铅线”,为深灰、紫黑或蓝色的带状或不规则斑块,多位于牙齿边缘。有些患者面色土黄或灰白即铅性面容。其他症状:①神经系统病变,多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烦躁易怒等;部分患者可有四肢末端呈手套样感觉等多发性神经炎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②消化系统病变,呈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规则隐痛及轻度便秘。③小儿中毒时,x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有“铅线”。
6#
 楼主| kunaoren 发表于 2006-5-17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版主!!
7#
沙茶 发表于 2006-5-20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在吃中药,这点信息对我挺有用的,谢谢饕餮!
8#
外来和尚 发表于 2006-5-20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沈阳的药,里面据说有冰乙酸,网上查资料说冰乙酸里面含重金属的,不过量很少的,我并没有感觉出不好的反映
9#
MakeCrazy 发表于 2006-5-20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擦了或吃了含有重金屬的藥以後,會感到噁心,貪欲不振。渾身無力的這些症狀吧


<>我以前擦過一種藥,裏面就含汞。擦了以後我就是那些症狀。。每天都特難受。

10#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5-20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会有不良反应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