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演员摇身变专家
小冯介绍说,虚假广告一般利用患者慕求名医的迫切愿望,给演员妄加头衔:专家、教授、高级研究员、某著名医疗机构的退休领导等。
众所周知,一种新药面世之初,药理、疗效如何大家无从了解,这时让专家代言解读药理便成为首选的广告模式。专家身披白大褂,站在一个化学实验室里,身后是忙碌的工作人员,画面的字幕上会注明这是“××医院著名专家”或者“××医院研究会成员”。一脸严肃的专家会从药理、功能等多个方面对药品做详细解释,并突出该药品的特殊效果,力荐消费者去购买。
广告中那些有显赫头衔的“专家”都是广告公司花钱请来的临时演员。这些演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有气质、有说服力。而字幕上标明的“××专家”基本上都是杜撰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个医院或者这个医学会,背景里的化验室及其工作人员也都是由各种资料片拼接而成的。当然,资料片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那些在公众面前曝光率低的。为避免穿帮,一般首选国外的电视节目。拍摄时,只要让扮演专家的演员站在一种用于专业拍摄的“抠像蓝色背景布”前,通过后期制作,将专家和资料片里的实验室背景合成就可以了。
小冯告诉记者,前两天拍摄的治疗牛皮癣的广告和其他虚假广告的拍摄手法没什么区别。为了提高药品的可信度,厂家往往吹嘘某种新药是由中外专家共同研制的,并且得到众多“外国专家”的认可。那个牛皮癣广告还特意找了两个“外国专家”,当然收费相对要高,经过多次“砍价”,最终敲定一个“专家”1200元。那么,这些临时演员都是哪里找的呢?
据小冯介绍,临时演员的选择有4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娱乐公司介绍演员。因为这种公司相对正规,演员的收费也相对高些,并且这些演员大多心气较高,不太喜欢拍摄这类医药广告。第二种是通过“线人”。像经常拍摄医药类广告的公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有自己固定的演员“线人”,公司一旦需要临时演员就会与那些“线人”联系,他们手里握有各种类型的演员照片,可以根据广告的不同需要而提供不同类型的演员。那些介绍临时演员的“线人”大多原本也是临时演员,经常拍摄广告,因此认识很多摄制组的人,一来二去积累了不少资源,便开始专门担任为广告摄制组介绍演员的工作,从中挣取提成。第三种情况是群众演员之间互相介绍。他们都是拍过广告的临时演员,一旦谁听说哪儿有广告拍就会给认识的其他群众演员打电话,大家互相帮忙。第四种是直接使用自己公司的员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花钱。但一般在公司呆得比较久的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事,大家都知道这是骗人的,良心上有些过不去。公司一般会找新员工。新员工都有新鲜感,而且公司领导也会卖力游说,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上镜机会。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不是什么好事!但新人碍于情面,一般都不会拒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3 17:24: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