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生风调雨顺,有的人却命运多舛?为什么有的人情感生活幸福美满,有的人却饱尝痛苦历尽磨难? 冥冥之中,谁在操纵你情感的风帆? 故事一:小茜是个高个漂亮女孩,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她有个毛病,跟谁都能自来熟,哪怕陌生人对她笑笑,她就会缠上人家说个没完。高一开始恋爱,朋友换了多个,都是人家看她过于黏糊而主动逃离的。前一阵去游泳,一个管理员给了她一点小小的帮助,她就发狂地爱上了别人,缠得那个管理员连班都不敢上了,后来她居然放弃学业,天天哭着喊着到处寻人。同学们私下叫她“花痴”,纷纷疏远她,可她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小茜在家里也特别任性,说要什么立马就要得到,否则家里会鸡犬不宁。前几天喜欢上电视里推销的项链,妈妈刚说了一句“学生带那个样式不适合”,她就大吵大闹,把鞋柜给掀翻了。 “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天生就是来找麻烦的,真后悔当年心太软。”妈妈提起孩子就满脸怨气。 童年经历回放: 17年前,小茜母亲争取到一个国外进修的机会,节骨眼上却怀孕了。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她与爱人以及父母产生了严重分歧。最后爱人下了“不要孩子就离婚”的最后通牒,她才妥协。孩子出生后,她感觉是完成了任务,没有丝毫做母亲的喜悦,一看孩子哭闹就心烦发脾气,不到三个月就断了奶。 小茜两岁时,她妈妈去外地创业,由于事业一直不顺,在小茜小学二年级时回到了家里。感觉女儿跟她很生疏也很冷漠,但小茜生活能自理,学习也还自觉,这方面的问题就没往心里去。 近三年小茜她爸调到外地工作,小茜妈接过教养女儿的重任。没想到女儿几乎天天找茬,把她当成出气筒,她委曲求全尽量满足小茜的种种要求,但她仍不满意。特别是高一开始的早恋,小茜每一次失恋都让妈妈很伤神,小茜妈说,感觉自己在跟魔女打交道,现在折磨得快要崩溃了。
故事二:王先生无论身高、长相、才气还是经济状况都应是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可不知为什么,谈了近十位女朋友,一个也没有成功。王先生说,和女朋友在一起喝咖啡、谈天说地倒挺投缘,可一谈到结婚字眼,他就莫名其妙地恐惧、焦虑,于是找各种借口拒绝她们。 王先生心中,他的母亲很完美,而现实中女孩有太多缺憾,曾有两个女友交往过程还算顺利,可见母亲的时候,一个过于随意不懂礼节,一个不会干家务活,从母亲眼里读出了不满后,坚决中断了关系。现在想起来,那两个女友也没什么大错,有点后悔。 在单位里,女同事私下叫他“花心大萝卜”,不愿跟他走近,王先生很委屈,我一不是怕花钱,也不是有生理缺陷,更不是感情不专一,究竟是害怕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童年经历回放: 王先生一岁时父母离异,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培养成人。母亲哀怨的眼泪和期待的目光,成为他从小到大的奋斗动力。印象中母亲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各方面要求也很严。小时候他胆小怕黑,一直跟母亲睡在一张床,上高中才分开。记得上幼儿园时由于经常受小朋友欺负,为了保护他,妈妈主动从小学调到幼儿园当保育员,三年后又陪伴他升到小学。王先生觉得妈妈的呵护是他幸福的源泉,目前他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神秘的童年之手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生的历程好似一个向上飘升的风筝,不管风筝飞多高,只要还未断线,他总是通过那根几乎看不见的线与地面放风筝人的那双手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双手就是人的童年。 中国民间也有“从小看苗,三岁知老”这句有极强科学性和丰富的内涵的俗语,可见3岁以前的养育质量在孩子整个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近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由呱呱落地开始就是一个独立体,只是缺乏独立能力才被迫依赖母体。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内,就会出现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正是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婴儿首先是从养育者,主要是母亲那里体会到自我存在,养育者对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行为方式会以一种近于魔法的形式进入孩子的“心理年轮”。 心理透视 小茜:妈妈请再爱我一次! 全神贯注的原始母爱是孩子情感幸福的发源地,此阶段得不到所需的关爱和照顾,在今后的成长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孩子好哭、咬手指或铅笔、贪吃贪喝或性情急燥、多疑以及过分需要他人认可等现象多与婴儿期生理心理缺憾有关。 面对养育者的冷落,有的孩子会以哭闹来吸引注意争取和呵护,有的孩子由于长期求助而逐渐失望,慢慢就不再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如果孩子始终成长在这种“情感营养不良”状态下,导致他毕生都会处在一种“婴儿状态”下,出现“过于冷漠”或“过于依恋”两种偏差,两种状态都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的建立。 或许小茜妈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她当年的负性情绪对孩子的伤害,小茜却在与母亲接触中自然地接收了许多不安怨恨等信息。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无法了解成人世界的竞争和压力,只能从母亲那里读到“我不好,我不被人喜爱”等信息,小茜好可怜,她成年后所有的反常行为,其实是在寻找多年缺憾的“母爱”。 王先生:妈妈我永远离不开您!
有的母亲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但在第二阶段上往往会出现问题。孩子学步到入园前的阶段,是家庭教育重要关键期之一,这时父母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轻柔的推动,鼓励孩子探索他周围的世界。 然而一些父母特别是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度关爱以及自身情感的需要,寸步不离徘徊在孩子身边,迟迟不肯割断与孩子连接的“心理脐带”。母子长期“共生”,家长省事孩子也省心,特别是经历家庭破裂的孩子,更怕体验再一次的分离痛苦,慢慢习惯了这种生存模式。但正是这种“模式”剥夺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自我成长过程的阵痛与快乐,对孩子情感发展极为不利。
王先生虽生理年龄成熟但心理年龄仍是个孩子,他是在用“长不大”来取悦母亲,以此消除他内心深处对分离的恐惧,逃避成年人应尽的责任。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一边渴望与异性有亲密关系,而另一边又极力去摆脱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不能满足他对母亲的依恋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严重地限制了他对独立和探索的需求,就有可能造就一个未来感情不专一的“花心大萝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