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的优缺点
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提出以前,人们主要利用连锁研究方法开展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易感性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发现了一些疾病和性状的易感基因(位点)。但是复杂疾病/表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型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以家系为基础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在搜寻复杂疾病易感基因上受到了限制。
GWAS主要基于“常见疾病,常见变异”(common disease,common variant)原理,可同时针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基因分型,克服复杂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复杂性等,可以较好的避免实验结果的假阳性,因此发现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效力也显著强于以往的遗传研究方法。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在复杂疾病GWAS研究上亦取得了多项令人可喜的成果。
2009年初,张教授研究小组率先完成了汉族人银屑病易感基因GWAS研究,成功发现汉族人银屑病非免疫相关基因LCE。随后顺利完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白癜风、食管癌易感基因GWAS研究,成功发现了几十种与汉族人相关这些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最近张教授研究小组牵头组织,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德国吉尔大学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国内外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GWAS深入研究,一举发现汉族人银屑病6个新的易感基因,证实银屑病遗传异质性的存在,为深入揭示其发病机制丰富了理论依据,标志着我国银屑病易感基因研究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我国先后在肝癌、鼻咽癌等重大疾病的GWAS研究上取得突破。目前,利用GWAS方法研究复杂疾病易感基因,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家的普遍共识。在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我国科学家纷纷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对一些常见疾病开展易感基因研究,将我国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截止到2010年11月23日,已经有对近200种复杂疾病和性状开展GWAS研究,发表高积分文章712篇,发现3558个与疾病/性状相关SNPs,确定的疾病/性状相关的易感基因或位点达700多个。这些易感基因的发现对进一步理解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今后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基因诊断、靶向治疗带来契机。此外,科学家们还将GWAS应用到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发现了与药物治疗反应以及药物副作用相关的一些基因,这些研究涉及到抗抑郁药治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丙型肝炎治疗等方面治疗反应,以及肝损害以及其他副作用,药物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为将来根据患者遗传信息的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尝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GWAS已取得巨大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GWAS所应用的统计学方法还不够成熟,如同其他实验一样,不可避免要排除假阳性,需要大样本量,多个中心,多个人群的独立重复验证;GWAS往往不能直接发现致病的遗传变异,而且即使确定了相应的遗传变异,后续的研究阐明他们怎样致病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的GWAS研究只涉及了复杂疾病和性状(表型)易感基因的15%左右,仅解释了疾病一部分的遗传风险,还有许多罕见的、重要的疾病相关遗传变异有待于发现,因而在GWAS研究复杂疾病和表型(性状)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未来的GWAS研究应该是多中心的(国际和国内),大样本量(数以万计),多学科(临床医学、数理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的各行专家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在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开始前,GWAS是目前研究复杂疾病(性状)易感基因的最好方法之一,强力高效的研究方法,将为复杂疾病(性状)研究指引方向,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疾病;最终将会使遗传信息与临床表型成功对接,进而为药物开发、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契机,为将来实现优化的个体化诊断、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