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在西方最早是由Willan(1796 - 1808年)和Plumbe(1824年)描述的。银屑病英文为”psoriasis”,源于希腊语“psora”,意思即“瘙痒”。
银屑病在中国古代中医中的认识也是很早的。本病在古代命名较复杂,根据其外观形态特点,在文献上有“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白疕”、“松皮癣”、“银钱疯”等诸多名称。
相关记载首见于《周礼·天官·医师》:“凡帮之有疾病者、疤疡者,造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身疙”的记载。当时的“疙”字应泛指痈、疽、疮、疡等病。
“干癣”病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疮病诸候》:“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
“风癣”病名出自明·李挺《医学入门》:“风癣即干癣,搔之则有白屑”。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进一步描述为“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
“蛇虱”病名出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遍身起风疹、疥丹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疙。名曰蛇虱。”这里的“疤”通“皮”字。
“白壳疮”病名出自明·申斗垣《外科启玄》:“白壳疮者,即癣也。……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
“白疤”病名出自清·祁坤《外科大成》:“白疤,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疙,俗呼蛇虱”。清·许克昌、毕法合编的《外科证治全书》一书中,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白疤,一名疤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诉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
“松皮癣”病名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五曰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
“银钱疯”病名出自清·萧晓亭《疯门全书》:“块如钱大,内红外白,刺之无血,白色如银,先发于身,后面部”。
古代文献所载病名虽然繁杂,但多数医家都以“白疕”作为银屑病的中医病名。中医皮科专家赵炳南教授认为“疕”通“匕”,如匕首刺入,病程缠绵日久,难以速愈,“白疕”之名较其它病名更符合银屑病的特征。
日本至今还在沿用“干癣”这一病名。“牛皮癣”,是我国民间对银屑病的俗称,中医称谓的“牛皮癣”是指一些皮肤增厚、顽固难愈的皮肤病,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多是指神经性皮炎,而不是“银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