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兴城印象》
< align=center>兴城印象之一 —— 古城春秋
< align=center>
< align=center>
< > 在美丽的辽东半岛的海岸边,坐落着海滨城市——兴城。
< > 和兴城的缘分还是在七、八十年代。因父亲的皮肤病厉害了,要到兴城疗养治疗。回来后,带回的螃蟹和各式各样的贝壳吸引了我。见到兴城,是在相隔了20多年后的今秋,而让我最感兴趣的已不是那些玲珑的贝壳却是这古城沧桑的历史和在这里治疗的病友们。
< > 兴城位于辽西走廊的中部,北靠丘陵,面对渤海,西接万里长城山海关,东连辽西。资料这样记载:
< >
< > “出山海关,越绥中,有大邑,曰宁远,在明为卫,在清为州,隋唐之柳城、瑞州、金之兴城也。”
< >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 造城池建卫治名:宁远。当时所筑之宁远城,“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四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楼在中街。”第二年又“增筑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四门: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门设楼,四角设台,城廓之间为护城河,河深一丈五尺。”

明—宁远地理图
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的明城。这座古城,历经了550多年的风雨浸蚀和战争的摧残以及人为的破坏,外城早已无存。现存之兴城古城为原宁远之内城。经多次维修,基本保留了原貌。城呈正方形,东西宽830米;南北长844米;城墙底宽6.5米;顶宽5米;高10米。
提到兴城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和一次中国军事战争史上载入史册的战役“宁远之战”

袁崇焕像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
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碟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
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宁远之战示意图
在兴城还有许多文化古迹:如: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兴城文庙;魁星楼、溯本堂三教寺;及位于城东3公里,海拔330米兴城首山等等。
在这里特为大家抄录三教寺楹联和题壁诗各一首:
圣曰达天佛曰原性仙曰养灵法虽异而理无异;
儒言忠恕佛言慈悲道言感应用不同则心相同。
诗曰:
这皮囊,多挂碍,与我灵台为祸害,随行逐步设机谋,左右叫我不自在。
筋一团,肉一块,纠合形骸成四大,有饥有寒有贫穷,有病有灾有败坏。
要饭吃,要衣盖,又要荣华贪世态,(疑此处丢一句),为你结下冤家债。
细思量,真叵耐,招引群魔难尽戒,无常速远急早修,莫言明日还可待。

兴城——那绵延的海岸记录着古城的兴衰,那交替的波浪见证着时代的更迭。由于时间仓促,笔者不能尽览兴城的名胜古迹,心中留下许多遗憾,然而这古城的春秋更令我感慨万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6 19:09: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