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推荐]集锦帖---学习与参考

[复制链接] 7
回复
21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06-5-31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最近治疗交流版发帖数量比较多,各种治疗方法比较杂乱无序,为加深大家对疾病和治疗状态的了解,现将最近发的几个帖子综合一下,便于新老病友学习参考,如有不对之处敬请指出.
                                                                                             ---------------天涯倦客

1//
2004年国际银屑病协会理事会议简报
本次会议对银屑病有以下共识:
①银屑病是由免疫介导的疾病;
②世界任何种族、任何年龄、任何性别均可患银屑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
③银屑病无传染性;
④银屑病患者病情程度差异很大,皮损可以干裂和出血,可以有持续的瘙痒,但无躯体疼痛,也不会使身体虚弱;
⑤有很多对症治疗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一个人都有效,更没有根治的方法;
⑥有些治疗可以引起严重副作用,治疗费用又很大,使得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⑦银屑病有自然周期,有时减轻,有时加重;
⑧银屑病患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苦恼、生气和压抑等;
⑨银屑病患者由于他们患此病而被一些人们排斥和瞧不起;
⑩医生要帮助和教育银屑病患者正视现实,使他们尽可能地学习和理解银屑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对待银屑病。


本次理事会议确定了:10月29日为世界银屑病日,将于2006年在美国华盛顿由国际银屑病协会组织召开第一次世界银屑病大会,欢迎各国的银屑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参加。

2//
美国皮肤病学会第63届年会

      
美国皮肤病学会第63届年会于2005年2月18日—22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病专家、学者1万余人出席了大会。与会学者交流了各种皮肤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手术和美容治疗等。现摘要报告部分内容如下。
    银屑病生物学治疗进展
     生物学治疗正改变着皮肤科医师治疗银屑病的模式,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皮肤病科助教授Weinberg在会上报告说,生物制剂可以在体内有选择性的产生直接免疫作用,以靶向银屑病反应、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生物制剂比常规银屑病疗法的副作用更少,这意味着患者能够无需变换治疗就能获得更长时间的缓解。
     已有研究证实,T细胞的活化是银屑病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免疫系统激活点。T细胞一旦被活化就会释放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患者中,这些细胞因子以信号调控皮肤细胞,以超过正常的速度复制、成熟,由此引发其他导致银屑病性皮肤损害的反应。
     美国FDA已批准2种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阿法赛特(alefacept)和依法利珠单抗(efalizumab),及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第3种生物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上述三者被批准用于中到重度成人银屑病。
     阿法赛特可在皮肤科诊所每周1次肌注,持续12周。其作用机制为直接减少皮肤中活化T细胞的数量,从而阻断银屑病的发病。
     在一项近期的研究中,银屑病患者接受2个疗程的阿法赛特治疗,每疗程12周,随访12周(不用药,仅予监测)。在第1个疗程期间记录PASI(反映患者受累体表面积百分比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大约14周后,将近14%患者的PASI与基线相比下降了75%。随访12周后,随机选取患者接受第2个疗程的阿法赛特治疗。这些患者获得进一步改善,几乎在第2个疗程刚刚开始时就有40%的人获得了50%~70%的PASI降低。
     Weinberg医师说,阿法赛特能够使患者获长期缓解,许多病人缓解可达7个月到1年。一旦病情复发,只要距最后一次治疗间隔达到12周,就可再给予一次12周治疗。这使得阿法赛特成为一种长期治疗的选择。
     依法利珠单抗能阻止活化的T细胞从淋巴结向皮肤移动。患者可在家每周一次皮内注射。不同浓度依法利珠单抗与安慰剂的临床对照试验显示,治疗组近30%的患者PASI较基线下降≥75%,而安慰剂组仅有3.4%的患者取得相同疗效。Weinberg医师说,依法利珠单抗治疗银屑病起效迅速,大部分病人几乎立即缓解,这证明它极为有效。然而一旦停药,银屑病的体征和症状常常复发。
     依法利珠单抗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可在家中注射,每周1~2次,可长期治疗。Weinberg说,因依法利珠单抗通过中和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而起作用,所以当持续用药时,能对病情复发加重的银屑病患者产生有益的治疗效果。其优越性在于它不仅可以治疗银屑病,而且还可以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超过25%的银屑病患者会发生银屑病性关节炎。
     在临床试验中,患者每周2次自行注射依法利珠单抗。25 mg组和50 mg组病人治疗12周后,与基线PASI相比,分别有近34%和49%的患者取得75%以上的改善;50 mg组约有59%的患者在24周后取得相同的PASI疗效。
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88&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1 10:04:18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06-5-31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银屑病治疗的回顾


<>全美国有超过700万的银屑病患者,这些患者有严重程度不同的慢性无传染性的皮肤损害,其中多数皮损程度较轻并局限于膝盖,肘和头皮等处。较重的银屑病患者可累及2%-10%的全身皮肤(掌部皮肤约占全身皮肤的1%),受累皮肤范围广泛,可达背部,胸部,腿部甚至全身皮肤。某些范围局限的银屑病(如仅累及掌跖皮肤)因为造成功能障碍也属严重类型。



<>
不管皮肤损害的范围有多大,银屑病均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患者造成损害,而且没有人能完全解释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严重程度。让人鼓舞的是目前已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或联合治疗手段。掌握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降低银屑病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本手册对这些治疗进行了总结回顾,同时介绍了对银屑病患者受损皮肤的处理要点。


<>我们所谓银屑病的定义


<>在此处提到的银屑病一般是指斑块状银屑病,斑块状银屑病以表面覆盖银白色磷屑的边缘清楚的炎性红斑为特点。其学术名称是寻常型银屑病,大多数银屑病属寻常型银屑病。



<>
其它较少见的银屑病类型有点滴型,脓皮病型,逆向型,红皮病型银屑病等。明确具体的银屑病类型有益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银屑病的治疗根据类型和严重程度而不同。有关于少见类型银屑病的治疗可参见国家银屑病基金会(NPF)的“特殊类型的银屑病”分册。有10-30%的银屑病患者有关节炎表现,这一型称为银屑病性关节炎。这是一种通常累及指,趾,腕,臀,背部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结缔组织疾病。有关于银屑病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可参见国家银屑病基金会的“银屑病性关节炎”分册。


<>银屑病的治疗


<>银屑病的慢性,不可预测性的病程使治疗变得较为棘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清除皮肤损害,称为缓解治疗。少数情况下银屑病皮疹能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消失(称为自发缓解),但通常银屑病需要治疗,尤其是对于严重的银屑病患者。我们的治疗目的是缓解银屑病的症状,如皮肤炎症、红肿、剥脱、骚痒等。有时候经过一段时间后某种治疗因耐药会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其它治疗方法替换。



<>
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很多,虽然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能称为绝对有效,但某些治疗对大多数人是有效的。了解治疗原则能有助于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
我们推荐在某种治疗持续太长时间的情况下更换方案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称为循环(rotational)治疗。内科医生经常选择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称为联合治疗。


(未完,全帖请参阅饕餮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9521&page=1)

3#
 楼主|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06-5-31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银屑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10余年来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免疫学机制和基因分子学方面,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现将有关银屑病治疗的研究新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一、免疫学治疗
   银屑病具有明显的免疫学异常,包括免疫细胞活化,免疫表型表达、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异常。针对这些免疫学的异常,进行免疫调节已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㈠ 抗体治疗
     根据银屑病免疫学异常的不同环节,可以采用针对不同分子或结构作为靶抗原的抗体进行治疗。目前批准上市的或正在研制中的单克隆抗体,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显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抗CD4抗体 CD4分子主要分布在T细胞表面,通过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II)类抗原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的活化和抗原提呈功能,在银屑病早期皮损中主要有CD4 T细胞浸润。用人源化的抗CD4单克隆抗体治疗,对其他药物抵抗的斑块型银屑病获得满意的效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平均下降46%。
     2、抗CD25抗体CD25与银屑病的发展和持续有相关性。Krueger等使用一种人源化抗CD25的嵌合单克隆抗体daclizumab,对19例银屑病患者治疗16周,第8 周PASI评分平均下降30%;抗体注射后1小时外周T细胞表面的CD25即被封闭,第16周表达下降44.8%。
     3、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
     目前已经上市的抗TNF抗体有2个,即infliximab和etanercept,已广泛用于炎性肠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对33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试验表明,有效中位时间是4周,有较高疗效且显效时间较短,无严重副作用。
     4、抗CD11抗体 Efalizumabanti -CD11a, 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为活性T细胞调节剂。 I期和 II期临床研究显示,efalizumab 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在组织学和临床上都有改善。III 临床试验证实,使用efalizumab症状在4 周内就有显著改善。
     5、Alefacept 活化的记忆T细胞表达CD2,占银屑病皮损T细胞总数的75%以上,是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Alefacept可结合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2,阻断抗原呈递信号,选择性诱导记忆效应T细胞的凋亡。
     Krueger等通过对参加II、III期临床试验的1300例银屑病患者的分析,发现随访12周肌肉或静脉注射alefacept的患者中,大约1/3患者PASI值下降≥75%,将近2/3患者PASI值下降≥50%,而且在一个单独疗程中或后PASI值下降≥75%的患者还可以保持PASI值下降≥50%持续 7个月以上。
     6、抗白介素-8(IL-8)抗体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IL-8既能趋化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向表皮游走移行,又具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抗IL-8抗体(ABX-IL8)是一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用于银屑病的II期临床试验。
     7、抗白介素-6受体(IL-6R)抗体IL-6R是一种膜表面分子,与IL-6结合可以刺激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增殖,同时还参与炎症反应的介导。人源化的抗IL-6R单克隆抗体已经研制成功,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初步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8、CTLA4免疫球蛋白CTLA4 IgCTLA4 Ig是抗B7的嵌合抗体,通过阻断B7和CD28的结合下调Th1 T细胞反应。许多研究显示CTLA4 Ig对控制银屑病有效。一项为期26周的研究,43例患者接受4次静脉给CTLA4Ig BMS-188667,46%的患者达到50%或以上的改善。
     ㈡ 细胞因子和多肽的治疗
     1、白介素-10(IL-10) Asadullah等对10例成年慢性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5例皮下注射IL-10 8ug/kg/d,5例IL-10 20ug/kg/d,每周3次,连续49天;治疗后8例病人的组织学明显改善,9例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的CD3+T淋巴细胞及CD1+抗原呈递细胞减少,Ki-67阳性表皮细胞数减少。虽然治疗前后CD4+和CDD8+亚细胞群并未见明显减少,但IFN-γ/IL-4的比率由高到低,变化显著,且IL-8mRNA显著下降。说明IL-10具有抗银屑病活性,为临床治疗银屑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2、IL-4 一项前瞻性的剂量递增研究对应用人源IL-4治疗20例重度银屑病患者进行了评估。患者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6周内所有患者临床评分下降,15例改善超过68%。
     ㈢ 新型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系统给予环孢素治疗银屑病的显著疗效引发人们对新的、低毒性、免疫调节作用强的外用替代药物研究。环孢素因表皮渗透功能差,外用治疗无效。
     1、他克莫司 (tacrolimus)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外用有效但仅限于小块封包的斑块。
     2、雷帕霉素 (rapamycin)用于防止移植排斥反应。对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小剂量雷帕霉素(3mg/kg/d)和小剂量环孢素(1.25mg/kg/d)联合用药,与单用大剂量环孢素(5mg/kg/d)疗效相同而副作用少。小样本研究显示外用雷帕霉素部分有效,其安全性及疗效尚待评估。
    二、抗血管生长药物
     血管生成是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最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斑块型银屑病的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管生成拮抗剂(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5416,SU5217)、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银屑病药物。
    三、针对核受体研制的新型药物
     类固醇/甲状腺激素核内受体是配体依赖转录因子的一个重要家族,其配体如维A酸、维生素D3和糖皮质类固醇已用于治疗银屑病。
     维A酸代谢阻滞剂(RAMBAs)利阿唑(liarozole),现临床已用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局部外用维生素D3类似物治疗银屑病是安全有效的,它的临床应用被看作是近10年来银屑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亚型PPARγ,在未分化组织内如银屑病皮损内减少,目前已知曲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而起作用。在一开放性研究中显示其对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有可靠疗效。
    四、有关信号转导药物的治疗
     银屑病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异常、炎症浸润和微血管异常的生理病理改变的共同点和核心点之一就是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异常。银屑病表皮中,生长调节信号和受体表达之间的平衡破坏,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被双调蛋白和TGF-α的持续激活刺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EGFR是细胞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
     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tyrphostins是第一类用于临床的信号转导治疗药,其中EGFR激酶阻断剂被认为是很强的抗银屑病药物。近年来发展的EGFR PTK选择性阻断剂喹唑啉衍生物AG1571/SU5271和AG1478能阻断EGF依赖的细胞增殖,对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五、物理疗法
     ㈠UVB光疗 通常用于中到重度银屑病和局部顽固性皮疹的治疗,可单独或与外用和内服药物联合治疗。建议每周2~3次,剂量为最小红斑量(MED)。一种新UVB的称为窄谱UVB(311~313nm)与传统的广谱UVB相比,这种方法对银屑病是更为有效的特殊段波谱。


<>     ㈡光化学疗法(PUVA) 是指长波紫外线(320~400nm)照射加上服用或外用补骨脂素。初次剂量通过预先测定的最小光毒量(MPD)来定,推荐用法每周进行2次PUVA治疗。PUVA治疗一般在24小时后起效,高峰在48小时。PUVA的长期副作用有皮肤老化和色素沉着。
     ㈢单频准分子激光 目前应用的单频准分子激光主要有:氩氟(ArF)、氪氟(KrF)、氙氯(XeCL)和氙氟(XeF)等,目前用于皮肤科的为XeCL准分子激光。
     XeCL激光可在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Trehan等用XeCL308nm准分子激光对20例斑块型银屑病病人的6处斑块皮损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8周。结果有15例患者完成试验,无并发症。治疗后病损清除率可达95%。XeCL准分子激光能很快消除皮损,且可单独应用而不需其他药物,成为银屑病和其他免疫性皮肤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㈣ 光动力学疗法(PDT)Boehncke等在一开放的非随机试验中, 20例慢性斑块型白人银屑病患者,隔周静脉注射一次光敏物质verteporfin,随后用3小时波长600nm~700nm的光线,共治疗5周。治疗2周后即可见效,皮损明显改善。初步证明该方法治疗银屑病有效,有取代PUVA治疗银屑病的潜力。
    六、心理干预疗法
     调查发现超过40%的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发生、持续及恶化与心理紧张及压力相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疏导和放松疗法的疗效明显高于仅用药物。
    七、饮食疗法
     Michaelsson等曾发现16%的银屑病患者有抗谷胶抗体(AGA)。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中有AGA阳性亚群,避免食物中的谷胶可以减轻病情。
    八、遗传学
     大量的流行病学显示遗传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已经清楚银屑病是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性疾病。 许多基因位点已得到证实,其中两个位点已得到复制,即位于6号染色体上MHC区内的PSORS1 和 17q染色体上的PSORS2。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治疗方法的开展,银屑病将有可能得到根治。


<>


<>1/  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2968&page=2


<>2/ 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86&page=1


<>

4#
 楼主|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06-5-31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银屑病蛋白

<>摘要近年来,在银屑病皮损的表皮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银屑病蛋白。它具有组织、细胞的特异性,在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非正常分化、致炎因子趋化及上皮细胞癌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乳头部血管扩张、管壁轻度增厚以及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的多形核粒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浸润[1]。至今,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癌基因以及与HLA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24]。然而,有关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蛋白质及其在银屑病表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现仅对最近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蛋白质——银屑病蛋白(psoriasin)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银屑病蛋白的发现
  1991年Madsen等[5]研究分析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表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电泳带。结果发现:在皮损区和非皮损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着一种以前未被检测到的蛋白质。它的皮损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皮损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含量。Madsen等将这种新发现的蛋白质命名为“psoriasin”。这种蛋白质在双向凝胶电泳上与其它已知S100家族成员:MRP14(钙粒蛋白B、L1及钙防卫蛋白)、MRP8(钙粒蛋白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紧密迁移,但经微量测序,多肽测序显示它们在一级结构上无显著同源性;结合兔多克隆抗银屑病蛋白抗体双向免疫印迹试验表明:银屑病蛋白与其它S100家族成员在分子量、PI值、氨基酸顺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生理试验表明[6]银屑病蛋白与MRP8和MRP14等虽然可在某些情况下共同调节,但并非总是共同出现。到目前为止,银屑病蛋白仅在Ca++和视黄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合成;而其它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如: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因子Ⅱ、肿瘤坏死因子α、β、IL-1α、1β、IL-2、IL-3、IL-6、IL-7、IL-8等的诱导无效。
  二、银屑病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madsen等进一步采用微量测序法对银屑病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得到了5个肽的序列:肽1.SIIGMIDMFHK;肽2.ENFPNFLSAXD;肽3.KGTNYLADVFEK;肽4.KIDFSEFLSLLGDIATDYH;肽5.QSHGAADXSGGSQ。同时,应用肽3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做寡核苷酸探针进行λg11cDNA文库筛查,得到1个cDNA克隆(克隆1085),其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个10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包括上述的银屑病蛋白的5个肽的序列.并测得其分子量为11457kD、pI值为6.77。之后的研究证实银屑病包括有两个钙结合基序的螺旋-转折-螺旋EF手结构。在C端是一个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规则钙环、而N端是一个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不规则的钙环[5,7,8]。
  三、银屑病蛋白基因(又名S100A7基因)[9,10]
  (一)银屑病蛋白基因定位:MOOG-LUTZ[8]等认为银屑病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是随机的。61.5%定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1q21-22区。Hardas等[11]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他们检测了52个1号染色体,发现其中42个在1q21-22区有银屑病蛋白基因存在,占81%。并肯定银屑病基因定位于1q21区380个kb范围内。目前已证实该区域至少含有8个S100基因家族成员:钙周期蛋白、CaN19、银屑病蛋白、MRP8、MRP14、SPRR2-1等[12]。
  (二)银屑病蛋白基因组结构:Semprini等[13]利用基因组克隆技术分离到完整的S100A7基因,测得其长度为2.7kb,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比较其氨基酸顺序和外显子/内含子界限,证实第1个外显子没有翻译,第2、3外显子各编码一个EF手钙结合区。一个744bp非翻译序列(启动子)位于第1个外显子5'端。而在第1个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处上游54bp处的G核苷酸为转录起始位点,并将此点标定为+1;围绕这一起始位点的DNA序列是TTGTCC与转录起始点的Py-Py-Pr-A/T-Py-Py相一致。在此转录起始点上游19个核苷酸处有1个TATA盒。并没得外显子1在+8~+15之间是一个(CA)4重复伸展序列。此外,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与AP1、F2F、TFIID及SP1蛋白结合位点相匹配;80%序列与角质形成细胞特异KER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同源。
  (三)5'端侧翼区启动了活性[13]:用β-半乳糖苷酶基因进行短暂的转染试验,来分析744bp上游区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包括AP1、KEP1及转录起点的-731~IVS1+32区启动子转录率最高为155%;缺失AP1的-615~IVS1+32及缺失AP1、KEP1的-413~IVS1+32区的启动予转录率中分下降,但两者无差别均为110%;而当缺失转录起始点的-731~-7区时,启动子转录率急剧下降仅为55%。因此,最小启动子序列位于-413~IVS1+32区间。
  (四)银屑病蛋白DNA多态性:循环测序表明在启动子区存在两种多态性,即-559G/A及-563A/G之间的相互替代。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在等位基因的分布上无差别。因此,它们在疾病的发生上不存在差异[13]。
  四、银屑病蛋白的活性
  jinquan等[6]认为银屑病蛋白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选择性的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蛋白。在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向炎症病灶的游走、趋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与以前所知的α-趋化因子家族(如IL-8、血小板因子4)、β-趋化因子亚家族(如巨噬细胞趋化、活化因子)都不相同。当环境中银屑病蛋白的浓度为10-11M时,对T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最强(P〈0.001〉。当其中浓度大于10-10M或小于10-12M时几乎不产生对T淋巴结细胞的趋化效应。所以,银屑病蛋白对于T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浓度形成一个典型的“钟形”反应曲线[6]。
  银屑病蛋白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活性浓度在10-11~10-10M间之。而对其它单核细胞的观察表明:当其浓度在10-14~10-19M之间的无效。进一步分析银屑病蛋白对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趋化性,证明主要是针对CD4+ t淋巴细胞 ,而对CD8+T淋巴细胞的趋化没有特异性[6]。
  五、银屑病蛋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作用
  algermissen等[14]及Ruisse等[15]对银屑病皮损、非受累正常皮肤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区皮肤组织检测表明:银屑病蛋白在皮损区高度表达,正常皮肤中含量极低而未测得,在过渡区则随着非病变区向病变区的移行及表皮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皮损的中心处最高。同时,由于银屑病蛋白的出现改变了病变处的微环境,并和其他趋化因子如:细胞因子IL-8(主要针对CD4+、CD8+及中性粒细胞)、γ-IP-10(主要针对CD4、单核细胞)、IL-10(主要针对CD8+细胞)、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共同对病变局部的炎症和细胞浸润做出反应[6]。事实上,无论合成的还是纯化野型银屑病蛋白均在较IL-8及RANTES(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并可能分泌的因子)浓度低很多的情况下,显示出对CD4+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强烈趋化活性[6]。提示银屑病蛋白在中性粒细胞、T辅助细胞或T记忆细胞亚群向银屑病炎性皮损游走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它与已知的任何趋化因子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趋化活性;在银屑病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控制方面,与α、β趋化因子家族内、外均存在着复杂的调节环路[6]。
  六、银屑病蛋白在其它组织、细胞和疾病中的表达
  (一)银屑病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对肾上腺、脑、小脑、耳、心脏、垂体、肝、肺、脑脊膜、中肾组织、横纹肌、胰腺、皮肤、脾、下颌下腺、肠、胸腺、甲状腺、舌、输尿管等21个胎儿组织的检测表明:除皮肤组织外,耳、舌也有低水平的银屑病蛋白存在;而在其它组织中未测到。对成人组织的检测得到相同的结果。但胎儿皮肤中银屑病蛋白的表达要显著高于成人。银屑病蛋白在表皮基底层上及真皮乳头层网嵴上成簇分布,真皮内仅少量存在[5,7,14]。
  (二)银屑病蛋白在细胞系中的表达:在外周血单核细胞、CD4+辅助细胞、CD8-抑制细胞、CD20+B细胞、N901、NK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及转染细胞、CaCO-2细胞、FL-羊膜细胞、T470、HT1080、HL60等正常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中均呈阴性表达。在银屑病病皮损中存在着少量红细胞中不表达。但是,对粒细胞的抽提物进行检测时却发现银屑病蛋白表达显著增高[5]。
  (三)银屑病蛋白在其它炎性疾病中的表达:银屑病蛋白不仅在银屑病表皮细胞中,而且在非正常分化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也增高。在异位性皮炎、蕈样肉芽肿、Darier病、炎性硬化萎缩性苔藓等过度增殖和炎性疾病的皮损中,银屑病蛋白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在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皮损中,由于缺乏炎性浸润,银屑病蛋白仅有较弱的表达[7,14]。
  (四)银屑病蛋白在上皮癌中的表达:Rasmussen等[16]对51例膀胱癌患者(43例移行细胞癌、4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1例未分化型)的尿液分析后发现:银屑病蛋白在鳞状细胞癌及有鳞状化生的移行细胞癌患者的尿液中呈阳性表达。之后,Ostergaard等[17]也证实银屑病蛋白在膀胱粘膜肿瘤的鳞状分化区、角化珠及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区、低分化鳞癌中存在;并出现在这些患者的尿液中,此外,对29例原发乳腺癌、11例乳癌转移淋巴结、9例良性乳腺纤维腺瘤、8例正常乳腺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17%的原发乳腺癌,18%的转移淋巴结中都存在银屑病蛋白;而良性病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分布具有特征性;仅在导管、髓质某些细胞中高度表达,而在基质成份及癌周组织中则为阴性[8]。

<>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87&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1 10:21:50编辑过]
5#
橄榄 发表于 2006-6-1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银屑病有以下共识:
①银屑病是由免疫介导的疾病;
②世界任何种族、任何年龄、任何性别均可患银屑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
③银屑病无传染性;
④银屑病患者病情程度差异很大,皮损可以干裂和出血,可以有持续的瘙痒,但无躯体疼痛,也不会使身体虚弱;
⑤有很多对症治疗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一个人都有效,更没有根治的方法;
⑥有些治疗可以引起严重副作用,治疗费用又很大,使得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⑦银屑病有自然周期,有时减轻,有时加重;
⑧银屑病患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苦恼、生气和压抑等;
⑨银屑病患者由于他们患此病而被一些人们排斥和瞧不起;
⑩医生要帮助和教育银屑病患者正视现实,使他们尽可能地学习和理解银屑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对待银屑病。

本次理事会议确定了:10月29日为世界银屑病日,将于2006年在美国华盛顿由国际银屑病协会组织召开第一次世界银屑病大会,欢迎各国的银屑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参加。

届时会不会有我们中国的银屑病患者的声音?
6#
星月 发表于 2006-6-1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所谓银屑病的定义


<>在此处提到的银屑病一般是指斑块状银屑病,斑块状银屑病以表面覆盖银白色磷屑的边缘清楚的炎性红斑为特点。其学术名称是寻常型银屑病,大多数银屑病属寻常型银屑病。


<>我们的治疗目的是缓解银屑病的症状,如皮肤炎症、红肿、剥脱、骚痒等。


<>一、免疫学治疗
   银屑病具有明显的免疫学异常,包括免疫细胞活化,免疫表型表达、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异常。针对这些免疫学的异常,进行免疫调节已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银屑病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异常、炎症浸润和微血管异常的生理病理改变的共同点和核心点之一就是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异常。


<>近年来,在银屑病皮损的表皮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银屑病蛋白。它具有组织、细胞的特异性,在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非正常分化、致炎因子趋化及上皮细胞癌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乳头部血管扩张、管壁轻度增厚以及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的多形核粒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浸润[1]。


<> jinquan等[6]认为银屑病蛋白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选择性的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蛋白。在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向炎症病灶的游走、趋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银屑病蛋白的出现改变了病变处的微环境,并和其他趋化因子如:细胞因子IL-8(主要针对CD4+、CD8+及中性粒细胞)、γ-IP-10(主要针对CD4、单核细胞)、IL-10(主要针对CD8+细胞)、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共同对病变局部的炎症和细胞浸润做出反应[6]。


<>提示银屑病蛋白在中性粒细胞、T辅助细胞或T记忆细胞亚群向银屑病炎性皮损游走中起重要作用。


<>LZ,借用一下你的帖子内容...:)

7#
NBBNYM 发表于 2006-6-1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科学会有进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