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银屑病的辩证分析
中医对银屑病的辩证分析主要是由赵炳南、朱仁康老中医奠定基础的。赵炳南(1899-1984),我国中医皮肤病泰斗,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其弟子整理编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朱仁康(1908—2000), 我国中医皮肤病泰斗,主持中国中医研究院疮疡外科工作,并创立了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曾编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病因分析
银屑病多因七情内伤,气郁不舒,郁久化火,心火亢盛,毒热潜伏于内脏;或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物,致脾胃失和,气血不畅,日久生湿,湿蕴化热,湿热成毒,而复感风热或风寒湿邪,内外合邪而发病。女子由于脉虚,月经不调,肝肾不足,虚火妄行。中医认为: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热入于里,痹阻经络,热壅血络,则发红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搔之屑起,色白而痒。
2、银屑病病程分型
赵炳南老中医将银屑病分为血热型(进行期)和血燥型(静止期),而朱仁康老中医在临证中根据皮损特点及舌象脉症,分为血热风燥证(进行期)和血虚风燥证(消退静止期),结合以上两位泰斗的辩证分析,按照银屑病临床反应,目前中医认为:< >—寻常型银屑病按照两位老中医理论,有四型,即血热型、血虚型、血燥型、血瘀型。< >银屑病临床上病程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相对应于血热型、血瘀型和血燥型/血虚型。< >血热是发病的主要根源,见于银屑病进行期;< >血燥发生白色干燥鳞屑,秋季加重,多见于消退期;< >血瘀是基本病理改变,皮色暗红,浸润明显,鳞屑厚积,多见于静止期;< >血虚,皮疹色淡,浸润轻,皮肤干燥,多为消退期。< >但血型和以上银屑病的三期并非严格对应,常出现移型,甚至部分患者在进行期出现血热、血瘀和血燥三症并存。
—特殊型银屑病中,脓疤型一般辨证为脓毒型,红皮病型为毒热型,关节型为寒湿型或风湿痹阻型。< >3、银屑病各型症状
(1)血热型:
皮损潮红,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迅速扩大,鳞屑覆盖不住红斑。鳞屑刮除后,有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可有同形反应。常伴有口渴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热证。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或数。治疗宜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若皮损的出现与妇女经期、怀孕、分娩有密切关系,并伴有神疲乏力、心烦失眠、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等临床症状,则为合并冲任不调之证。治疗宜用调和冲任,理气和血。
(2)血瘀型
病程日久,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可伴心情郁闷,腹胀,女性有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治疗宜用活血化瘀,行气软坚。< >现代中医认为银屑病在静止期有7 个血瘀指征:①肌肤与指甲受损,关节不利; ②鳞屑剥离后可见点状出血; ③约35%的患者舌质偏紫或有瘀斑, ④皮肤毛细血管镜检查,可见有毛细血管扭曲; ⑤常有全血粘度增高, ⑥皮损广泛者,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 ⑦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僵直。 (3)血燥型 皮损谈红,鳞屑较多,可以覆盖住红斑。原有皮损部分消退,皮损干燥脱屑。伴口干咽燥。舌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泰斗朱仁康老中医将关节型称为风湿阻络症,周身泛发皮疹,色红或暗,鳞屑层层,并见关节疼痛,轻则红肿灼热,重则畸形弯曲,尤以指趾关节为主,晨起疼痛更甚。苔薄而腻,脉象弦滑。对红皮病型称为燔营灼血证,周身红肿,如汤泼火燎,触之灼热,压之褪色,离手复原,鳞屑层层脱落,或伴掌跖皮肤厚硬,指甲污浊变形,壮热口渴,烦躁谚语,便结溲赤,舌绛苔黄,脉象洪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