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我国有望找到首个银屑病分子靶向药物

[复制链接] 7
回复
23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BraveHeart 发表于 2010-2-2 01: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源自一种天然草本活性提取物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宏林教授在与德国乌尔姆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名为AKBA的小分子天然活性化合物,该化合物有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新药,相关研究论文新近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免疫学杂志》上。《自然·风湿病学综述》日前将该进展列为研究亮点,认为AKBA还有可能用于治疗其他与核转录因子NF-kappaB有关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易复发、难根治,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123%。由于人口众多,在我国,银屑病患者是个很大的群体。



  在临床上,银屑病被认为是一种CD4阳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许多炎症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国际上已有研究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皮损部位的白介素-23(IL-23)以及核转录因子NF-kappaB的激活密切相关。



  在研究中,王宏林教授等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开发出抑制核转录因子NF-kappaB活化的天然活性小分子AKBA,然后运用脂质体作为靶向给药载体,输入巨噬细胞内而达到对银屑病小鼠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 AKBA是一种天然草本活性提取物,靶向性强,且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做成膏方、口服片剂或注射液都能明显改善银屑病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疼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 1:09:03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8#
三生石 发表于 2010-2-4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天然草本,伊卡璐。
7#
zero 发表于 2010-2-3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我发那个是没你这个详细,你的标题是有望找到靶向药物,一有望就不定什么时候了.

6#
广州小小草 发表于 2010-2-2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这句最爱听。
5#
银屑一夫 发表于 2010-2-2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来,我国没有自主研发的治疗银屑病的分子靶向药物,每年要花很多外汇用于进口此类药物。

好象没什么特别之处,外国早就有了,而我们只刚刚自主研发出来。
4#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10-2-2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对楼主的信息补充一下)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可医学研究发现,其实它并非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癣”,而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有关。虽然不算“癣”,不过被它缠上了,就难以摆脱,甚至终身不愈。尽管没有传染性,但皮肤斑驳、皮屑飘飘的外观症状,让全球2000万患者感到痛苦和难堪,其中有1/5患者在中国。


一直以来,我国没有自主研发的治疗银屑病的分子靶向药物,每年要花很多外汇用于进口此类药物。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与德国乌尔姆大学合作,研发出新一代治疗银屑病的分子靶向药物AKBA。实验证明,相比国外同类药物,这种新药靶向性更强,成本低、副作用小。除了治疗银屑病外,该新药还有可能用于治疗其它与核转录因子有关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研究人员从一种草本植物中找到了这种天然活性小分子AKBA,能针对NF-κB,如果将AKBA研制成药膏涂抹于皮肤,能高效、特异地将AKBA输送入巨噬细胞内,达到对银屑病小鼠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


中国科学家在银屑病的研究方面2009年获得了重要突破,比如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课题组,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黄薇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南方中心和芯片中心共同建立的、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Illumina Beadarry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平台,开始了对该基因的精确“瞄准”。他们联合国内30多家医院,首次在国内开展了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15000例银屑病大样本的易感基因研究。在经过了近半年的艰苦搜寻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名为LCE的基因,如果发生变异,会使人更容易患银屑病。


这一研究采用了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WAS)方法,通过15000例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银屑病和健康对照人群大样本量研究,发现了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LCE基因变异。LCE基因编码表皮终末分化角质外膜蛋白,其基因变异可以增加患病风险。


 


原文检索:


β2 Integrin deficiency yields unconventional double-negative T cells distinct from mature classical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 mice


Expressed on leucocytes, β2 integrins (CD11/CD18) are specifically involved in leucocyte function. Using a CD18-deficient (CD18?/?) mouse model, we here report on their physiological role in lymph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trafficking. CD18?/? mice present with a defec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ymphocytes with highly reduced numbers of na?ve B and T lymphocytes in inguinal and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contrast, cervical lymph nodes were fourfold enlarged harbouring unconventional T-cell receptor-αβ (TCR-αβ) and TCR-γδ CD3+ CD4? CD8? (double-negative; DN) T cells that expanded in situ. Using adoptive transfer experiments, we found that these cells did not home to peripheral lymph nodes of CD18wt recipients but, like antigen-experienced T or natural killer (NK) T cells, recirculated through non-lymphoid organs. Lacking regulatory functions in vitro, CD18?/? TCR-αβ DN T cells did not suppress the proliferation of polyclonally activated CD4+ or CD8+ (single-positive; SP) T cells. Most interestingly, CD18?/? TCR-αβ DN T cells showed intermediate TCR expression levels, an absent activation through allogene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nd a strong proliferative dependence on interleukin-2, hence, closely resembling NKT cells. However, our data oppose former reports, clearly showing that, because of an absent reactivity with CD1d-αGalCer dimers, these cells are not mature classical NKT cell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CD18?/? TCR-αβ DN T cells, like NKT and TCR-γδ T cells, shar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cells, and may accumulate as a compensatory mechanism to the functional defect of adaptive immunity in CD18?/? mice.
 


作者简介:


王宏林 研究方向 免疫学,皮肤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分子机理


 



个人简介


王宏林,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1972年3月15日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特聘教授。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德国乌尔姆大学(Ulm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分子医学专业,主修免疫学,医学遗传学。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数次赴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参与欧盟合作科研。2009年1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皮肤免疫学(Laboratory of Skin Immunology)课题组长。


承担项目:
1.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985创新平台项目资金(2009-2012)。
2.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 (东方学者) 岗位计划资助(2009-2012)。
3. 上海市实验动物科研项目 (编号:09140902600) (2009-2011)。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30972787) (2009-2012)。


近5年来的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Blood、 the EMBO J、Journal of Immunology、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Immunolgy等刊物上13篇,累计影响因子为89.27。 招收生物学或医学背景的硕士生、博士生或硕博连读学生。
 


(http://www.ebiotrade.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 13:27:13编辑过]
3#
小李工 发表于 2010-2-2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苦苦等待 那一天!!
2#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10-2-2 01:14:00 | 只看该作者

消息前几天有人发过,没这个详细,主要看最后一句“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但愿便宜又管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