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蚕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 Bombyx mori L. 的幼虫感染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僵死的干燥全虫。亦名僵蚕(《备急千金要方》)。味辛、咸, 性平。入肝、肺、胃经。功能: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内服:煎汤, 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僵蚕蚕体中含有激素羟基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及一种色素——3-羟基犬尿素(3-Hydrcxykynurenine)。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蛋白质和脂肪。
药理作用:
1. 催眠、抗惊厥作用 僵蚕醇水浸出液给小鼠皮下、腹腔注射或灌服, 或给家兔静脉注射, 均有催眠作用。小鼠灌服25g/kg, 皮下注射 12.5g/kg, 其催眠作用与皮下注射苯巴比妥50mg/kg 的效力相当。小鼠灌服100%僵蚕煎剂, 能降低士的宁所致小鼠惊厥的死亡数。但对电击休克、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有报告认为, 僵蚕抗士的宁惊厥的成分是草酸铵, 因为僵蚕煎剂除去草酸铵后, 即失去抗士的宁强直惊厥的活性。
2。其他作用 50%僵蛹水煎液给小鼠灌胃0.2ml/只/天, 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71.4%, 但同时体重亦有下降现象。
僵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对家兔四氧嘧啶实验性糖尿病有效, 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家兔的胰腺细胞有修复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支气管炎 炙僵蚕12g, 蝉衣、大黄各8g, 姜黄5g, 苏子、紫菀各10g。每日 1剂, 煎汁600ml, 分2次服。病情重者, 每日2剂, 煎汁1 000ml, 分4次服。随证加减。治疗110例, 结果:显效26例, 有效63例, 无效21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4):24】
2. 治疗三叉神经痛 僵蚕200g, 全蝎150g, 白附子100g, 川芎200g, 白芷200g, 分别研细末拌匀, 每次2g, 每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治疗 50例, 用药2~3个疗程后, 治愈33例, 显效13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 1984;(3):21】
3. 治疗高脂血症 白僵蚕末, 每次3g, 每天服3次, 2个月为1疗程。治疗21例, 全部有效。【湖北中医杂志 1987;(3):43】
4. 治疗血吸虫病 乌梅炭、炙僵蚕各60g, 共研细末, 调入250ml 蜂蜜中, 每次15ml, 日服2次。治愈1例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直肠腺瘤型息肉患者, 随访2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 1983;(5):209】
5. 治疗多发性疖肿 僵蚕研粉, 每次10g, 日服2次, 若有恶心呕吐者, 可装胶囊使用。治疗35 例, 全部治愈, 随访1年以上, 仅2例复发, 再次治疗而痊愈。【广西中医药 1983;(4):5】
6. 治疗乳腺炎 生僵蚕15g, 研成细末, 用陈醋调匀, 涂敷患处, 1日数次。另以金银花、蒲公英各60g, 分次煎服, 或以沸水泡之代茶饮。治疗17例, 治愈16例。【中级医刊 1965;(7):454】
方剂选用:1. 治疗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 白梅茶清调下, 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2. 治疗瘰疬:白僵蚕, 研末, 水服五分匕, 日三服。(《备急千金要方》)
3. 治疗瘾疹:白僵蚕四两, 蝉蜕二两, 大黄八两, 姜黄六钱。共研细末, 绢罗筛过, 瓷瓶存贮, 每服二钱, 以黄酒四两、蜂蜜五钱调服, 服后取微汗, 避风一、二日。孕妇忌服。(《寒温条辨》升降散)
4. 治疗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 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 以生姜温水调, 灌之。(《本草衍义》)
5. 治疗喉闭牙关不开者:白僵蚕, 微炒为末, 生姜自然汁调下一钱。(《中藏经》)
配伍效用:
僵蚕配伍薄荷、桔梗 僵蚕祛风化痰止痛;薄荷散风热、利咽喉;桔梗宣肺利咽。三者合用, 有疏风散热、利咽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疗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等。
僵蚕配伍刺蒺藜 僵蚕辛咸性平,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刺蒺藜苦辛性温, 平肝降逆、散风明目。二者合用, 共奏平肝解郁、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各种内伤头痛等。
僵蚕配伍地龙 僵蚕辛咸性平,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地龙味咸性寒, 清热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二者合用, 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疗风痰阻络之顽固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中风之半身不遂以及高热狂躁、惊风抽搐等症。
僵蚕配伍全蝎、胆南星 僵蚕息风止痉、泄热化痰;全蝎息风镇痉;胆南星清热化痰定惊。三药合用, 有清热化痰、息风止痉之功效, 用於治疗小儿痰热急惊。
僵蚕配伍人参、白术、全蝎 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僵蚕、全蝎息风止痉。四药共用, 有益气健脾、息风止痉之功效, 用於治疗小儿脾虚慢惊者。
僵蚕配伍桑叶、木贼 僵蚕祛风泄热止痛;桑叶、木贼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三者伍用, 有祛风止痛、清热明目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经风热所致之头痛目赤等。
【注意事项】
宜忌:`凡中风口噤, 小儿惊痫夜啼, 由於心虚神魂不宁, 血虚经络劲急所致, 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 产后余痛, 非风寒客入者, 亦不宜用。'(《本草经疏》)
`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药性论》)
毒副作用:给小鼠、大鼠腹腔注射僵蚕乙醇提取物0.5~5g/kg, 未见毒性反应。
僵蛹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4.5±1.4g/kg;在剂量为35g/kg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 表现为小鼠活动逐渐减少, 伏地不动, 部分动物出现紫绀, 10只中1只死亡;给小鼠灌胃2g/kg/d(相当於成人每日服9g的10倍), 连续22天, 未出现死亡和病弱现象, 解剖肝、肾、脾未见有明显异常变化。
临床应用本品, 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有恶心、上腹部不适、口咽干燥、食欲下降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痤疮样皮疹及过敏性皮疹, 停药后均能自行消失。
【医家论药】
`白僵蚕, 《本经》味咸, 《别录》辛平无毒, 然详其用, 应是辛胜咸劣, 气微温之药也。气味俱薄, 浮而升, 阳也, 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厥阴为风木之位, 主藏血, 小儿惊痫夜啼, 女子崩中赤白, 风热乘肝脏也, 产后余痛, 风寒入血分也, 辛能祛散风寒, 温能通行血脉, 故主如上诸症也。肺主皮毛, 而风邪客之, 则面色不光润, 辛温入肺, 去皮肤诸风, 故能灭黑及诸疮瘢痕也。男子阴疡, 风湿浸淫也, 辛平能散风热, 兼能燥湿, 是以主之。'(《本草经疏》)
`僵蚕, 祛风散寒, 燥湿化痰, 温行血脉之品。故书载能入肝兼入肺胃, 以治中风失音, 头风齿痛, 喉痹咽肿, 是皆风寒内入, 结而为痰。合姜汤调下以吐, 假其辛热之力, 以除风痰之害耳。又云能治丹毒瘙痒, 亦是风与热炽, 得此辛平之味, 拔邪外出, 则热自解。'(《本草求真》)
`白僵蚕, 味辛气温而性燥, 故治湿胜之风痰, 而不治燥热之风痰。小儿惊痫夜啼, 是肝热生风, 又为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 是以入夜弥甚。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 故主之。至男子阴疡, 女子崩中赤白, 产后余痛, 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 无他奥义。'(《本草思辨录》)
附注:
1。白僵蚕, 因虫体内外均有白色粉状物而名之。亦称生僵蚕, 俗称天虫、僵虫。本品未经炒炙者辛散作用较强, 药力较猛, 既能走表以散风热, 又能平熄内风以解痉。如川芎茶调散用其配伍川芎、菊花等以治风热上攻之头昏目眩及偏正头痛;《杨氏家藏方》中牵正散则用其合生白附子、生全蝎, 以治风痰阻於经络所致的口眼#斜等证。
僵蚕经炒制入药者, 称为炒僵蚕, 亦称炙僵蚕或制僵蚕。僵蚕经炒制后可去其腥臭味, 减少对胃的刺激。有人认为, 炒僵蚕疏风走表之力稍减, 宜用於惊痫、抽搐、瘰疬痰核等证。
2。用白僵菌接种於蚕蛹, 使发病而成僵蛹, 可代白僵蚕供药用。僵蛹有一定的退热、止咳、化痰、镇静、止抽、消肿以及调节神经、参与脂肪代谢等作用。僵蛹能对抗硝酸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 并能降低死亡率。僵蛹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亦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可用来治疗癫痫、高热惊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遗尿、荨麻疹、高血清胆固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