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对于“抑制”类药物的一点看法。“强身健体为之除内虚,药之外用内服为之除内虚——

[复制链接] 32
回复
83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星月 发表于 2005-9-22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看了很多P患的医治过程和经验,觉得心情颇为沉重。很多P友为了不让皮损影响外观,或者止痒,或多或少的使用泽它、达力士,还有:氯喹、青霉素、止痛退热药(水杨酸类、保泰松类)及外用白降汞软膏、芥子气软膏、水杨酸软膏、热水烫洗等,多可使皮损加重。其原因有:①市场上出售的具有止痒作用的外用软膏中多含有糖皮质激素,它的止痒的效果是源于其免疫抑制机制,患者用后不仅可以解决难忍的瘙痒症状,而且皮损也会好转,因此就不断地、无规律地自行外用这类药物,使皮肤自身的免疫功能更加紊乱。在不断加量、不断增加外用次数的情况下,外用药越来效果越不明显,同时皮损越来越不稳定。②某些治疗感冒或咽喉疼痛的药物中,常含有对体内前列腺素有影响的药物,因前列腺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皮肤的生长、增殖,从而影响皮损的转变过程。银屑病患者因多伴有咽喉不适、易感冒等,若不恰当地应用这类药物,就会形成不稳定型银屑病。③银屑病有一特点就是外伤可以引发,若其皮损正处于不稳定期这一现象就更明显,临床将此称为同形反应。银屑病的皮损多伴有瘙痒,这种瘙痒经热水烫后很舒服,既可解痒又可剥去难看的鳞屑。但是患者不知,在此过程的同时,你在创造同形反应,因每剥离或抓挠鳞屑或皮损时,都会触及边缘无皮损的皮肤,从而使皮损不断扩大、加重,而这些反应多是在洗澡后23天才出现,所以常常被患者忽略,尤其是外用或内服糖皮质激素类药后,减量太快或骤停皆可激发成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


<>


<>


<>到底什么才是医治P病的良方呢?!这里我谈一点点看法。其实,在我的其它帖子里原本谈得很多,但是看到P友们还在不断的寻求上段所提到的药物的外用方式,就不得不想再讨论一下。


<>


<>


<>因为内服药物和锻炼及饮食等等的方式方法因个人体质、条件不同,所以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但是,本人比较不认同很多皮损抑制类的药物的外用,在《银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书中也明确强调此类药物带来的诸多后果!。中医《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也就是说,内治药和外治药作用机理是一样的,只是使用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外用药物作用于表,亦可影响于内。因此,如果认清P患之发自于内,即常说的内虚之理,那么外用药物的使用依据和所采用的药理自然不言而喻了!


<>


<>


<>故,内虚不除,则外患不止!


强身健体为之除内虚,药之外用内服为之除内虚——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此乃P病治疗之道也!








鄙人之愚见,经历无知到摸索,从摸索到探索的过程。略有所得,供探讨,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2 23:21:02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4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银屑病患者的微循环和正常人相比,有哪些异常变化呢?总的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血管形态的改变。在皮损处,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真皮乳头内的血管襻, 顶部扭曲盘绕呈团球状。在皮损的边缘,可见血管异常的扩张和弯曲。在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的皮肤上观察,也可见到血管有异常弯曲等表现。而且离皮损越近,变化就越明显。这说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可能是先出现真皮毛细血管的异常变化,而后才出现了临床可以看到的皮损。在甲皱处,虽然没有银屑病皮损,一但在大部分患者,都可以看到血管异常扩张、血管襻弯曲畸形以及血管周围因渗出和出血造成水肿的某些表现。随着皮损的发展,可见皮肤血管的异常变化也不断加重, 到静止期时往往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后又随着皮损的消退而逐渐减轻。但根据观察,血管恢复正常的速度要比皮损消退慢得多。在大多数病例中,往往是皮损消退后数月甚至一年以后,血管的变化才能恢复正常。二是血流的改变。由于血管形态的异常变化以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加,、血流速度往往比正常人明显减慢,而且血流呈粒状(正常人呈线状)。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血瘀”表现,为银屑病“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提供了客观依据。
3#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3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饕餮在2005-9-23 1:22:42的发言:
<>作为患者家属可真是不容易,人都说“久病成医”,我看连家属也快成医了。


<>请问“病在皮肤,根在血液”的观点可以确定吗?


<>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我之理解如下:


<>内虚如何作用于皮肤呢?!此点可从如下得:


<>现代中医根据西医对银屑病的病因分析,除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等因素外,银屑病伴有微循环功能障碍,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病理性改变,且随着银屑病类型和病情的不同而异。他们对部分患者进行肝血流图检查,发现有些患者有明显的肝静脉波及门脉波升高,提示有肝脏血液瘀滞,回流受阻,有机能性门脉高压。——可见,血液在病变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又“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热入于里,痹阻经络,热壅血络,则发红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所谓微循环是由什么来实现的呢?!不言而喻了吧!自然,血之变则多源于内而发于肤;肤之变,亦可入血,达内。药之力可由内达肤,肤之药亦可从表入内。


<>再有“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免疫保护和免疫增强效果,使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恢复正常,能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的修复。”


<>由此可见,现代医学充分证明了中医观点的正确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3 11:51:46编辑过]
4#
饕餮 发表于 2005-9-23 01:22:0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患者家属可真是不容易,人都说“久病成医”,我看连家属也快成医了。

<>请问“病在皮肤,根在血液”的观点可以确定吗?

5#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2 23:44:00 | 只看该作者
<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从唐宋到明清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早期,强调外因“风”、“湿”、“邪”在发病中的作用,忽视了内因的作用,针对“湿邪”和“虫邪”,初期治疗上以燥湿、杀虫、祛风为主,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逐渐重视内因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本,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白疕”的发生和发展;治疗上转向于以清热、凉血、润燥为主,且提倡分阶段治疗。明清以后,包括现代很多医家,对“白疕”的认识更深入,提出“病在皮肤,根在血液”的观点。<>

<>

<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银屑病多因七情内伤,气郁不舒,郁久化火,心火亢盛,毒热潜伏于内脏;或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物,致脾胃失和,气血不畅,日久生湿,湿蕴化热,湿热成毒,而复感风热或风寒湿邪,内外合邪而发病。女子由于脉虚,月经不调,肝肾不足,虚火妄行。

< 0cm 0pt?>   中医认为: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热入于里,痹阻经络,热壅血络,则发红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搔之屑起,色白而痒。

<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现代中医根据西医对银屑病的病因分析,除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等因素外,银屑病伴有微循环功能障碍,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病理性改变,且随着银屑病类型和病情的不同而异。他们对部分患者进行肝血流图检查,发现有些患者有明显的肝静脉波及门脉波升高,提示有肝脏血液瘀滞,回流受阻,有机能性门脉高压。据此重用活血化瘀药物,取效较佳。因此,在对银屑病的临床治疗中,除要根据热、燥、虚、实之不同而适当配伍用药外,一定要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并使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免疫保护和免疫增强效果,使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恢复正常,能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的修复。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瘀血去、新血生、脉络通畅,且对消除因热而瘀.因瘀而热的不良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 0cm 0pt?><>

《医学源流》云:“外科之证,最重外治”。银屑病病位表浅,皮肤鳞屑红斑不仅顽固难消,而且直接影响了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使病情加重,又由于银屑病患者多伴有微循环功能障碍,使内服药物难以直达病灶,故尤宜重视外治。

  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微循环障碍的消除,且能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外治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外用药物的选择是重要一环,应注意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高尚璞等中医师认为:“西药常用外用药都有一定副作用,目前疗效较好的他扎罗汀有中度至重度的刺激性,钙泊三醇不适宜进行期的治疗”。

  名医朱仁康(中医皮肤病泰斗,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创始人)强调外用药物也应按照辩证治疗:

—血热型:多见于进行期,朱老强调进行期皮疹宜安抚,可用性质温和、刺激性小的单软膏、凡士林软膏、玉黄膏等治疗,切忌使用刺激性强的角质剥脱剂,或用热水烫洗。若无明显干燥瘙痒等不适,可不涂外用药物,仅以内服为主。

—血虚型:多见于静止期和消退期,以内服为主,配以红粉膏外涂,使润肌止痒。

—湿热脓毒型:多见于脓疤型,朱老认为此时皮损已化毒成脓,不能激惹,宜以清热解毒及安抚之品外用。常用药物有:脓多湿烂时以生大黄、黄柏、贯仲煎水湿敷;脓少结痴时以四黄膏外涂

—毒热型:朱老称其为燔营灼血证,多见于红皮病型,此时应以内服药物治疗为主,可适当选用香油、紫草油外涂以保护皮肤,防止干燥皲裂。

—风湿阻络型:多见于关节病型,以内服为主。

6#
eoe 发表于 2005-9-22 20:35:00 | 只看该作者
真知灼见
7#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2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用药之影响,依据使用之量、及程度,或多或少,根据其成份亦可判别其对于不同体质可能的影响与后果。故,外用药物之使用与内用药物有相辅相成或可相左之效果。甚至,外用之药亦可有内服药之相同作用。——此为上文之补充。
8#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3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复发之问题,关键看复发之因素,虽各有不同,但可见,可辨!P患如顽敌,我进则敌退,我停则敌停,我退则敌进,我强则敌弱!我有之良方,则敌必慌。若欲除之而后快,则必先了解敌,进而才可退敌!抗战有八年,期间也是胜败无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9#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5-9-23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之愚见:研究病因,应从个人之病症出发,充分领会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总结,除表面之现状更入核心之问题,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问题始终!单纯看现象,那,越看越晕!

10#
紫砂壶 发表于 2005-9-25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为星月文中书籍注释:


<>1、常见难治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丛书 ——


<>银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
<>

<>
<>魏雅川 卢贺起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http://www.yxb365.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ID=2068&page=1


<>2、《医学源流论》


< 0cm 0pt?>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二卷,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凿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其说皆可取。而人参论一篇,涉猎医书论一篇,尤深切著明。至於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故其论病则自岐黄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诋排。其论方则自张机《金匮要略》、《伤寒论》之外,孙思邈、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於医学中殆同毛奇龄之《说经》。然其切中庸医之弊者,不可废也。



3、《理瀹骈文》


吴尚先(师机)与《理瀹骈文》



   吴尚先,原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杖仙,别号潜玉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嘉庆十一年九月十二日(1806年10月21日)生;光绪十二年八月六日(1886年9月3日)卒。



   吴尚先出生于文学世家。祖父吴锡麟,乾隆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官、祭酒,诗才超群,骈文清华明秀,名重一时。著有文集问世。父亲吴清鹏,嘉庆二十二年进士第三名,任编修官、顺天府府丞。后告归,主讲于乐仪书院。吴尚先幼承家学,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次年到京师,因病未参加应试,后八年客居广平(今河北广平)。自此他淡于功名,绝意仕途。后随父寓居扬州,平日除写诗赋文以外,兼学医为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他和弟弟官业带着母亲避乱至江苏泰州,并在东北乡俞家垛开业行医。战争时期,药物来源缺乏,平民因病致死者颇多。加之那一带居地潮湿,疫疾流行,当地又有沤田农作的习惯,每值春播,农民涉水耕种,故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发病率很高;此外血吸虫病流行,鼓胀患者亦较多,并有不少其他病证。民众限于经济和医药条件,得不到良医的治疗。有鉴于此,吴尚先为了解除贫民病痛,结合当时情况,广泛采用外治方法,其中尤以薄贴(即膏药)治病特色鲜明,疗效卓著。他的外治法除广泛吸取前人著述中有关学术经验外,个人对此亦有很多变创、发明。其主治范围很广,治法大多简便、无痛苦,治疗后往往不妨碍劳作,且可解穷人无钱购药之难,因此深受劳动群众的欢迎。《理瀹骈文》序跋中曾记载,吴尚先使用膏药为人治病,开始人们心存疑虑(久病、重病者尤甚),以为膏药疗效不佳,登门求医者每天只有一二十人,但往往在数次治疗后,疾病竟获痊愈。由于民众广泛宣传,求治者越来越多,门庭若市,每日竟达数百人。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使他的外治方法日臻完善。同治三年(1864年),他将自己多年研习医学、治疗疾病之心得著书立说,撰成《理瀹骈文》一书。同治四年(1865)他重返扬州城设存济药局,以益乡民识字习文,并为之治疗疾病。吴尚先一生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中年丧偶后未再娶妻,其子炳恒,孙男养和,均承其志,以行医为业。


   吴氏大半生在民间行医,着眼于偏僻乡村,利济乡民。治病不限时间,随到随治;不以贫富分贵贱,愿为贫苦大众治病解难。并谆谆告诫,不可乘人之急,挟货居奇。吴氏认为他倡用的外治法,具有内治法无可比拟的特点,一是对于不能内服汤药或不愿服药的病人不致于坐以待毙,有法可医;二是外治法不经过脾胃,不影响消化功能,对其他脏腑也无伤害;三是外治多用于局部,即使辨证有误,一般不会产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他强调医生修合膏药,切不可以假乱真,以次充良。由此可见,对于生命攸关的疾病,吴氏取慎重的态度,诊疗时既严且细。为了深入研究外治法,他刻苦钻研古今中医理论,追溯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探研历代医家应用外治法的特点,从其著作中所摘引的历代医籍内容可以看出,上自《内经》、《伤寒论》等医经典籍,下迄各代临床名著,无不兼收并蓄,反映其博览群书,勤求古训的治学态度。但他不满足于古人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勇于探索,力求创新,并结合诊疗心得,开创了一系列外治方法,推进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后人称他为“外治之宗”。他所著《理瀹骈文》内容丰富而严谨,凡因个人临床体验不多,而书中予以收载之膏药方,均予注明。吴氏对外治法虽有精深的造诣,仍不失谦逊、辩证的态度,鼓励后学学习外治,不必拘泥于他的膏方,应取诸家之长,知常达变,灵活应用。他处于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的历史时代,但没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而是立足于中医学术,亦取西医治法中的长处,故在《理瀹骈文》中也斟酌介绍了一些西医外治法。如在治吐血、衄血等症时指出:衄血,将头高枕,用冷水洒面或冷铁熨背脊;吐血,将头平枕,冷水洒面或冰块按胃上。大小肠、子宫出血,用水节射冷水入肛门、阴道,或用冰块塞之。书中还提到西方传入之输血法等。可见他具有实事求是、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此外,他的著作还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治疗方法,如用蒙古秘方健阳丹(回春丹)治疗伤寒阴症;采用铜钱于胸背四肢刮透,即于伤处用蛋滚擦之苗人秘法治疗发斑。由此反映了他不仅注重向古人学习,而且重视学习不同地域的医疗经验。总之,吴尚先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医术,深受当时民众和后世医家称颂。


   吴尚先的主要贡献是外治法,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于《理瀹骈文》中。此书初名《外治医说》,后因以骈文编撰,遂易名《理瀹骈文》。从此书跋文中载述可知,书名系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以明外治亦有理之意。此书的刊行,经作者数次续增,前后易稿十余次,内容不断有所补充、订正。遂成为后世之通行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同治九年(1870)刊本出版了影印本。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出版此书的赵辉贤注本。此注本以影印本为底本,以同治、光绪年间数种刊本予以互校,并予注释。


   外治法历史悠久,吴氏在著述中首先回顾了外治法的发展历史。他指出早在《内经》中就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等外治法记载,这就是我国早期的膏药外治法;《伤寒杂病论》中则有火熏法发汗,冷水■面劫热,猪胆汁、蜜煎导法通大便,菖蒲屑吹鼻孔中治尸厥气闭等等。以后又有了■法、熨法治结胸痞气;黄连水洗胸、皮硝水■胸、芫花水拍胸、石膏和雪水敷胸,蚯蚓和盐捣敷胸等,以治伤寒邪热传里。吐衄有井水■法、搭法,蓄血有苏叶汤摩法等。并认为清代叶天土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为后人提示治病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吴尚先遵循叶天士等前贤有关学术理论,将内病外治的法则予以进一步充实提高,他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膏药的经验,并加以改进,丰富其内涵,扩大了膏药外贴的主治范围。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成为倡用外治法广泛施治于各科疾病的先导。


   吴尚先认为内服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妙。强调作为一个医生虽用外治,但不可不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其他中医名著,凡对学术、临床有所阐发者,均应吸取,并细心寻绎。他认为医生要掌握常法与变通治法,必当把握学理之精髓。外治与内治,理相通而法不同,外治法亦应以《内经》作为理论指导,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熬制膏方,也取内治大义以立法,如寒证内服温经散寒之品,外用亦选热性祛寒药物;热证内服清凉之品,外治亦需寒凉散热药物。


   在《理瀹骈文》一书中,吴氏详述膏药的熬制法,认为膏药的功效体现于拔、截二字,拔则毒出,截则邪断。膏与药既可单用,亦可配合使用,均应随病证灵活掌握。膏中之药,宜气味俱厚,以具有开窍透骨、通经走络之品(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蓖麻子等)为引,引领群药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气血流通则病自愈。又提出用补药尤宜血肉之物,如牛肉汤、猪肾丸、乌骨鸡丸之类。吴氏指出:外治以气血流通为补,不必迷信药补。膏药性热易效,性凉则稍次;攻邪易效,补虚稍次。热症可用热药,因病得热则行,热药引邪外出;虚症可用攻药,以去邪而不养患。根据寒热并用法则,吴氏又推衍出贴温膏,敷凉药;贴补膏,敷消药的治法。至于膏药的贴法,吴氏亦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理瀹骈文》共记载内科膏药方94首,妇科膏药方13首,儿科膏药7首,外科膏药方20首,五官科膏药方3首,总计137首。并重点阐述21首膏方。其中以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行水膏、云台膏、催生膏尤为灵验。此外还有养心、清肺、健脾、滋阴、扶阳、通经、卫产等膏作为辅助,加上膏中敷药等多种变法,主治很多病证。书中详述诸种膏方与敷药配伍使用的方法、功效、临症加减、宜忌及注意事项。五大膏与催生膏各有其临床适应症,兹不赘述。


  此书外治诸法的内容非常丰富,临床适用于各科病证。


  火、热疗法:包括熏、烘、烙、熨、灸等法。


  水疗法:根据病情决定用冷或热水疗法。有洗、漱、■(药水喷浇)、煮(将患者头发、衣服放于药汤中煮)诸法。


  嚏法:通过刺嚏起治疗作用。闻(嗅药味或煎药后嗅其蒸气)、■(将药面吸入鼻孔或咽喉)。


  点入法:局部点药,或将药水点患部,或滴眼耳。


  外敷法:包括涂、敷贴及掩、■、罨(三者均是将药覆盖于患部。掩,药质较硬者,有掩护作用;■,用醋、酒、酒糟等作赋形剂;罨,剂型中含水分较多,可作冷、热罨敷)、扫(药液稀清,用毛笔或鸡翎扫涂患部)。缠缚法:包括缚(药物缚在患部,较松动)、束(较牢紧)、缠(灵活地将藤类草药、软膏、膏药缠绕在指头、胫、股等部位)、扎等法。


    填塞法:药物填塞于患部或耳鼻等孔穴。填、塞、栓法(将药物搓成细条柱状或钉状,插入患部,达到排脓、生肌、化结等效能)及肛门导法均为临床所常用。


坐法:把药物制成坐药置入肛门或阴道,或用布包做成椅垫,或煎汤坐浴熏浴。


枕睡法:将药物铺于床上或装入布袋做成枕头,患者卧躺或枕其上。】佩挂法:将药物随身佩带,或挂于床间摇篮里。


噙法:将药物在口中噙化,多用于治疗喉、舌、口齿疾患。


撒布法:将药粉糁撒于患部创口或撒于膏药上敷贴。


外治配合手法:(1)擦法:局部涂上药物再用搓、搽、摩手法。(2)拍法:局部涂药或酒类后用手拍打或用柳枝点火后抽打。(3)溻法:煎好药汤,布或手蘸后;于患部拍打。(4)顿法:布包药粉,患处顿扑。(5)刮法:用光滑的瓷器或金属硬币边缘,蘸油、酒、药水在选定部位刮之。(6)抹法:布蘸药液或酒醋抹于患部再配合揉捏。(7)踏法:足踏在药物上或于患部踩踏。


此外还有卧蒸法、夹握法、探喉取吐法、砭法、拔罐法等等。在论述外治法的同时,书中强调了外治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吴尚先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建树的医学家,他所总结和倡导的外治法及其名著《理瀹骈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为后人开辟了有关内病外治的广阔途径,并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所介绍的外治法特别是多种膏贴,具有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的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9:02:24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