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文汇天下!随时更新...一格一段文章...

[复制链接] 37
回复
594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把牌的命运

寂寞的旅途中,我和几个旅伴打扑克牌。上一把牌太散,我输了。输家要进贡,我把唯一的一张大牌贡了出去。心想:这回又完了,恐怕永远也翻不过身来了。可就在此时,奇迹出现了——对方还给我一张红桃10,显然,这是一张他不需要的牌,而我刚好需要。我出牌,从3到K一把甩出,没人管的起。接着,又将仅剩的一对5出手,居然一下子赢了。

    真是太幸运了,吃我贡的那个家伙连红桃10都不要了,这把牌一定十分了得。如果打消耗战,我必死无疑。命运的转机就是这样出人意料,占据绝对优势的人不一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一时处于劣势的人也不一定最终败北。

    二战期间,美国有一个小镇的征兵工作进展缓慢,因为许多年轻人对伤亡充满了恐惧。不久,征兵站贴出一张海报 :参军有两种可能,不上前线或上前线;不上前线不要紧,上前线有两种可能,不负伤或负伤;不负伤不要紧,负伤有两种情况,负轻伤或负重伤;负轻伤不要紧,负重伤有两种结果,痊愈或伤重不治;痊愈不要紧,伤重不治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亡。既然已经死亡,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小镇上的年轻人被海报的推理所折服,打消了顾虑,纷纷报名参军。

    现在,我们来套用一下这个推理模式。人生一副牌,抓到手里的牌有两种可能,好牌或者坏牌;好牌不要紧,抓到坏牌有两种选择,干脆认输或者努力拼一把;认输就算了,拼一把有两种结果,仍然是输或意外赢了。既然有“输”做底线,你还怕什么呢?(摘自《北京日报》作者岳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17:14:17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060101 发表于 2006-8-24 22:30:00 |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辛苦了[em27]

3#
泓翔 发表于 2006-8-24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不要错过的。呵呵。我今天又吸收了。呵呵。


<>变成自己的了。哈哈


<>谢谢楼主了。


<>呵呵

4#
木瓜1 发表于 2006-8-21 19:0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发的好!汇天下之美文!继续
5#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宽心谣》


经常在一些报刊上看到一首署为“赵朴初92岁所作”的《宽心谣》: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赵朴初幼承家学,读书万卷,满腹经纶,许多诗词虽信手拈来、通俗易懂,但其神韵毕现、质朴丰厚、格调高雅,这首歌谣显然是不具备的。另外,赵朴初自20岁食素不断,所谓“少荤多素日三餐”,也不是他的生活原则。
  今年春上,笔者拜望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先生。谈起这首歌谣,陈邦织先生证实:此歌谣确非赵朴初所作。赵朴初生前,这首歌谣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赵朴初有位亲戚,专门抄录了这首歌谣向赵朴初咨询,赵朴初否定是自己所作。有人想替他阻止这种借用他的名声的做法,但赵朴初不想这样做。他说,只要有人喜欢,就随它去吧。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作者 余世磊)

   
附录:《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6#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学当老父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嘱咐我:“以后要对你爹爹好”,我哽咽着使劲点头。母亲去世后,我把父亲接到我家,我关爱他,他也关爱着我,一晃十五个年头,父亲已八十有二。
   父亲老了,寿斑爬上了他的脸颊和手背,耳开始失聪,眼已经发花,坐在那里,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不再有葱茏的蓬勃,让我想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人生晚景。岁月无情地把我从小崇拜的潇洒倜傥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像孩子一样脆弱的老人。
   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不管我多迟下班,他总固执地等我。他依恋我,信赖我,就像当初我依恋他、信赖他。
   每当晚饭前后,他总要缠着我讲话,像春节晚会小品“粮票的故事”一样,在我的“百听不厌”中,再搜罗他认为“新”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有时候,因为忙,听得漫不经心,他就会生气,认为我们冷落了他。
   他越来越“小心眼”,甚至与他喜欢的外孙“争宠”,哪怕吃饭时我先给儿子夹菜,他也会不高兴。“老爸变成老小孩了,你要多关心他。”先生悄悄对我说。岁月无情,一不留神,知书达理的老爸进入了“老小”的行列,变得“小气”起来,我常规的孝顺已达不到老人家的要求了。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说有对老夫妻有三个儿子。老母临终时,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让他们孝敬父亲。老大说:“母亲放心,我会像对待慈母一样孝敬父亲。”母亲摇摇头;老二说:“母亲放心,我会像对待妻子一样爱护父亲。”母亲又摇摇头;老三说:“母亲放心,我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关心父亲。”母亲欣慰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个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人明白孝顺的最高境界是反哺,是人生的轮回。
   我试着把老爸当孩子来关心,把儿子和老爸的“享受等级”对调过来,时时让老爸感受到他是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不久,由内而外的开心挂在了老爸的脸上。
   仔细想来,儿子有长长的人生,我们有的是时间关爱他,而老爸已垂垂老矣,生命在步入暮年时常会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抓紧时间给老爸更多的关爱才对呀!
   一天,陪老爸去看病,过马路时,他紧紧地拽着我的手,不敢放松。那一刻,我真切而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一种神圣而深邃的情感从我心底升起:我要学当父亲的母亲!爱护他、关心他、理解他。知道他的冷热温饱,倾听他的故事,陪他看病,送他上老年大学,给他买玩具,给他做很多好吃的饭菜,督促他洗澡换衣,原谅他的任性和固执……
   我知道把老人当孩子去关爱有点难,但我会尽力。因为,父亲是孩子一样的老人。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也会成了他,也要儿子像家长一样爱护我。
   都会有这么一天,不管年轻的时候怎么样。(摘自《新民晚报》作者 张鹰)
7#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长出认人的眼睛


大学毕业后,阴错阳差地应聘到爸爸原先工作的单位上班.这是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百十号人整天在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忙碌着运转着,渐渐地我熟悉了那一张张陌生的脸:有的人特别善于巴结老总,俯首贴耳地口吐莲花尽说讨人欢心的话;有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专占别人的便宜;有的人标新立异、自以为是、谁都瞧不起……总之,庸俗、市侩、低级、无趣.我对老爸说,这个地方不能再呆了,非跳槽不可.

    我在发泄牢骚时老爸一直在埋头看书,等我不做声了才摘下老花镜,说我初出茅庐还没有长出认人的眼睛.老爸说,来到人世的每个人,上帝都赋予了他一座矿藏,千万别只看外表,好的东西总是埋藏在最深处.老爸说,只要怀着善意和容人之心,就会发现身边不少人都是圣贤.

    一年过去了,我忘记了"跳槽"的事儿,两年后,我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老爸见我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问我可曾得到"圣贤"的帮助?

    说实话,老爸的"圣贤论"实质上是一门"认人学".譬如,原先我认为公司的"老总"是个没魄力、没锋芒的和事老,每次开会总在表扬人,而该批评的却从未见他疾言厉色发过一次脾气.后来,无意中听到他在电话中批评一个副总,语言坦诚中肯不留情面……据知情人说,老总每次批评人都是用电话说给当事人听……我渐渐悟出这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会上当众表扬一个人,不但会让人心存感激,而且会继续发扬受到表扬的某种美德,而当众批评一个人,被批评者不但会因面子问题而尴尬、顶牛,甚至会产生消极心理破罐子破摔.

    又如,我原先眼中的办公室主任是个只会在领导面前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拍马高手,后来,多次看见他跟看门的师傅或打扫楼道的大嫂微笑问候,那种春风扑面的热忱绝非伪饰.后来,又多次在公司的酒席上,看到他的第一杯酒常常不是敬给领导,而是敬给一些极普通的员工和司机们,他所得到的感动胜过给领导送去一万美金,这同样是一种人格魅力的芳香.

    还有,公司的财务部长是个干瘦的老头儿,平素吝啬得一毛不拔,自个儿吃早点也常常精细地计算豆浆比牛奶便宜,人们背地喊他"葛朗台".可是,当公司一个员工的女儿患尿毒症向社会求助时,他竟不动声色地捐出两万元.

    人世间,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胎.雨果说得更好:"人性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颗赤子之心."人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与人交往,只要肯以容人之心看待身边的同事,你就不难发现幽兰、芳草,并悄然让自己的灵魂也染上香味.所以说,善于认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思想修养.你能看重别人,别人才能看重你,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也是人生的真谛!(摘自《生活报》作者 姜锋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17:56:58编辑过]
8#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交友距离


突然之间,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忽忽拉拉地多了起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互通有无,于是空间一下子变得拥塞了。当今正是社会转轨时期,价值观念如此地多元,如此地怪异,生产与生活的竞争,使人的内心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内心的荒凉与孤独需要向朋友倾诉,于是朋友这种称谓骤然间密集起来。
  朋友在认知和接受上都难免主观,不像师生、父母、手足那样明确了然。世界上任何一种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则,遗憾的是许多人不懂交友之道,常常把朋友这种本来就脆弱的关系,搅得很尴尬。
  电话是一种通讯工具,有人自以为是朋友关系便可以随时拨动话机,甚至是在午夜也可以为一介小事而喋喋不休,他(她)或许因宣泄而畅快了,而对方却因这突发的闯入彻夜不眠,次日的工作又该如何应付?!
  家是属于自己的空间,绝不是别人可以随便出入的公共场所,家具有鲜明的个人属性,有时别人的随意造访即使出于好意,会使我们的生活秩序全部被牵动,这种人情的交换,会使我的心里感到很紧张。
  家中的藏书、激光唱盘也像家中其他东西一样具有个人属性,造访者不得因它具有文化审美娱乐属性就随意借取甚至名借实拿,这给主人的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这样的朋友我便觉得是一种负担了。
  生活本来就紧张,时时还要戴着面具,在外应酬好像穿着高跟鞋走长途。和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好像是换上了宽松的衣服踩着软软的拖鞋,靠在沙发上喝着柠檬茶,朋友的可贵在于轻松自由,最不可取的就是强求霸占。
  距离是维持朋友关系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间,一旦空间被挤压被侵占,友谊的大厦就会倒塌,遗憾的是有些人不善于调整距离,恨不得朝朝暮暮泡在一起,这便犯了交友的大忌。
  朋友之间长久相处的秘诀就是距离,绝不是频繁的接触,人像刺猬一样靠得太近就会相扎,离得远一些就会有一些牵挂。
  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是永远不变的,朋友是一种随时可以改变的关系,也是一种难以真正确定的关系。古人云“君子相交淡如水”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当人忽略了“距离”就会使朋友之间轻松自如的关系变得紧张、压迫,充满了危机。
  朋友之间最高的境界像淡淡的清茶,浅浅的溪流,没有要求,没有利害,没有是非,相聚只因随缘,好像在春雨中的竹楼里品茶浅谈,又好像在大雪纷飞的冬日围着通红的火炉促膝谈心,品尝着火锅中翻滚的羊肉片,舒展的白菜,白嫩的豆腐。
  朋友之间忘记距离,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会有窒息之感,甚至有一种被侵略的感觉。人最终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那是最平静、最永恒的时候,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养伤,可以充电,可以修复,可以反省,可以放纵自己的身心,朋友则是一种随意性的调剂和需要。
  朋友之间的反目,经常可以听到,“我对他如何如何,没想到让我这样失望伤心”。怪的只能是你自己,对朋友是不能有要求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朋友之间,一切出于自愿,能够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何必图人所报,朋友的聚散离合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在变化中索取一份承诺。
  朋友之间绝不能过问金钱之事,当然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通财之义。如果确实有急难,总要对方主动解囊相助,千万不可主动张口,否则让朋友为难,不仅使自己平添了一份难堪,又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尴尬。
  尽量减少朋友的麻烦,除非迫不得已,能住在旅馆,不要住在朋友家(除非旅馆太不安全);能在饭馆吃饭不要在朋友家进餐(除非朋友相邀在先)。凡事多为别人想,不必抱怨人情太薄,人情本来就是一件季节性的外套。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激烈,谋生不易,收入有限,空间狭小,时间和精力都显得不够支付,我们尽量减少朋友的负担,不要抱怨朋友,因为他们自顾不暇。
  至于那些来往密切的朋友,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深知,二是容忍。
  如果你用挑剔的目光,去挑选十全十美的朋友,那你将没有一个朋友。
  朋友,让我们一起成熟起来,牢记交友之道——距离。(摘自《城市金融报》作者 申力雯)
9#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为幸福让路


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着,车上都是去上班的人。忽然,从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一个急刹车停住了。那是一辆婚礼的摄影车,它的后面是一列长长的迎亲队伍,行驶得速度很慢。乘客们都开始抱怨上班要迟到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不时地按着喇叭。
  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可能给你让路的,倒不如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们给我让路的,我是为他们祝福呢!”
  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这不也是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摘自《现代女报》作者 佚名)
10#
 楼主| 之乎胜也 发表于 2006-8-21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慈爱的教鞭


少时教我语文的潘老师要退休了,我特地回老家参加他的退休告别宴。宴会中,一位已近中年的师兄举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是要送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只见他从身后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长礼盒,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打了开来。“哇——天哪!那不是老师的教鞭么!”众人齐声惊呼。
  我上学时,在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家乡梅县,教鞭依旧是教育权威的象征。人们眼里再顽劣的孩童,终究还是会在如雨般挥落的教鞭下求饶悔过。那时潘老师还年轻,他从不会轻易使出这招,直到有一位学生闯下了滔天大祸,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险。
  “老师下手并不重,可我硬是不肯认错。”中年师兄回忆着——
  没想到,潘老师突然叹口气道:“我是你老师,却没有教好你,其实这也是我的过错,我有责任。”于是,潘老师每打师兄一下,就用教鞭重重地打自己一下!师生的僵持,在此起彼落的教鞭声中无声地进行着。全班同学一开始目瞪口呆,到后来啜泣声四起。等潘老师重重地打了自己三四十下以后,教鞭竟然一点点裂开了。那原本死不认错的师兄终于忍不住“扑通”一声跪下,一把抱住潘老师,泪流满面地向老师忏悔认错。学生红紫的掌心,老师瘀肿的大腿,一条打裂的教鞭,终于唤回一个濒临失足的少年回头悔改的真心。
  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潘老师,温暖慈祥的语气一如昔日。“再严厉的责罚,都离不开慈爱的动机;真正的慈爱,是应该只有爱没有愤怒的。而这些,孩子们终究会明白……”
  哽咽无语的师兄,走到潘老师面前深深鞠躬:“我要感谢恩师您当年把我打醒……”
  可以想见,当年那位不羁的少年决定偷偷收藏起这根教鞭时,他就已经清醒了。这根凝聚着慈爱的教鞭,成了一位少年整个人生永恒的支柱。(摘自《工人日报》作者 林少汀)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