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地震,病友们在关注灾区人民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关心起四川的P友。身处震中北川的张波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19日在得到张波遇难的确切消息后,论坛开帖为死难的张波作祭。
21日本楼主发表题为〈大家还应关心灾区其他P友! 〉的帖子,顺便在帖子后半节发了有关完美世界的寻人启事。
中国人的情感自古以来就深沉而细腻,所以中国语言文字除了语法外还特别注重语境和语气。这样一种氛围下的“还应”两字所表达的无非就是不满与指责之意。为此大家也都没说什么,可人儿用平和的语气也都一一作答,只是在最后表达了对完美世界没有兴趣的个人意见,可是楼主接下来非要问个为什么不可。这当然就勾起了当年曾与完美先生有过交往的朋友们的许多回忆与感慨。
不知为什么这下楼主恼怒了,开始了第一次的谩骂与诅咒。这回逮着个信奉佛教的青小衣开帖,当然还有个意味暧昧的“们”字——青小衣们。不知何所指。
对自己不屑的人表示可怜,看不出有什么与佛教教义之一的“慈悲为怀”有什么相悖之处。菩萨普渡众生,信众们可没能力去普渡众生。佛教义很多,其中还有一条是“弃恶存善”。
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它的权利,这也包括佛教信众。当然各人的幸福观不同。人类社会幸福与贫穷及富有是密切相联的富有不等于幸福,但富有的烦恼与贫穷的窘迫相比我想是谁都知道的痛痒之别。所以,我以为作为病友聚集的论坛要倡导的是:在疾患人生中创造美好的生活。楼主以杜甫为例来阐述他的幸福观问题,我想杜甫不是因为贫穷才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脱颖而出为诗圣的,而是他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可能不会传世于今。而且时代也不同了读一下他的《三吏》就知道那个时代在诗圣心中留下的是怎样的烙印,再读一读《三别》就知道贫困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是怎样的酸楚。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应该是他那贫不移志的情操。对了又读了一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的收获是“大庇天下寒士……”而不是“大庇天下寒夫…”。要穷要富都做个“士”吧,士有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是完美世界本人了,他是问题的焦点,我不想多说什么,大家也是,而从未比这次更多的说起过。为什么?实话,心中不落忍。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指出的是,当年那些真心关心过他、帮助过他的那些病友都远离他很久了,并且再也没有回过头找他。
楼主的帖的标题《青小衣老P们“幸福”真伪辩》有点令人费解,到底是真“幸福”与伪“幸福”之辩呢?还是要与青小衣老P们就幸福之真伪作一辩呢?要不是要“辩”别一下青小衣老P们“幸福”真伪,那也该用辨字呀。通读全帖几遍还是没明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 23:38: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