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转帖]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复制链接] 9
回复
37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星月 发表于 2006-6-30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5/11/97/80/03.htm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1日 科技中国
     波克特,一位谦和友善、年逾古稀的德国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他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欧洲,他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而且是一位中医学家。他的名片上印着:“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规范辞典执行主编”。
    他精通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以及俄语等,中国话讲得相当不错。他的藏书甚丰,收藏的中文书籍有近万册。四书五经,老子、孟子,唐诗宋词,红楼、水浒,以至平妖传,大同书无不研读。他读更多的,还是包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在内的诸多中医典藉及现代中医著作。
    在4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他编著出版中医图书有:《中医临床药理学》、《中医方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论断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其中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出版。他在德国慕尼里创办过“国际中医社团”,开展专题研究,并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学术交流会。数十年里,矢志努力,耕耘不懈。
    他为了中医的振兴和发展,1979年以来先后5次来到中国。他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亲切地称他“老满”,或“满教授”、“满先生”。有人把他誉之为活着的白求恩。他对中医发展的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引用。
    前不久,波克特教授应邀来北京。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的专题讲演,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会后,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
    《科技中国》:满教授,您在讲演中说: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是您把中医药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视为生命一样重要呢,还是中医药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过您的生命呢?
    波克特:应该说,这两个含义都有。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征服了。我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并向他们学习汉语。在巴黎大学求学,有幸结识了李约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对汉学的兴趣。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道藏》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德国学习西医,同时研读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从此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业。
    作为中医学家,我当然知道中医的保健方法,并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励害,下飞机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开始时用西医方法治疗,很久不见效果。后来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复了。1989年,我患了膝关节炎,西医先让服用可的松,没有效果,后来建议动手术,换金属关节。一位姓周的中医师给我推拿、针灸,配中药吃,不到6个月,彻底好了。你看见我今天在会上,两个多小时都是站着讲演的吧,完全正常。两年前,我的眼睛视物模糊,西医说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没有办法治,搞不好会失明的。读书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医方剂学里的伏兔丹和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做成药粉来吃,几个月后就好了。现在我73岁了,视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
    《科技中国》: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医,有病时是不是也请中医师来看?
    波克特:当然!我这次来北京,从王府井的平心堂给我的太太配了中药散剂,还要带回一些在欧洲不便买到的中成药呢!
    《科技中国》:听说您能用中医诊病,并能开中药方?
    波克特:当然。我研究中医药几十年了,60年代时曾经拜台湾一位老中医为师,他的脉诊很特别,诊断不错。我也是个满不错的中医师啊。
    《科技中国》:在德国,认可中医中药的人多不多?
    波克特:德国是使用植物药最多的欧共体国家,占领了欧洲草药市场的70%左右。据调查,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药物,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药物有效,毒性低。可是现在到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中医师,大多数水平不高。有的人到中国进修中医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开中医诊所,真正能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多,许多中医师不会望闻问切。他们其实是假中医。中医是一门科学,希望中国要严格掌握培养标准,不要培养这样的假中医,这对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很不好。真正好的中药也不容易买到,有些还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药效得不到保证,这很影响中医药在国外的声誉。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
    《科技中国》:您在各种场合都说过,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我们相信这是您对中医药学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结果。在您看来,中西医是不是各有所长,它们各自的长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要多说一点。国外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我在世界许多地方讲演,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什么叫科学?在我看来,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一、以正面经验为基础。“正面经验”是针对确凿的事实而取得的实际效果。正面的事实与主观的臆测是相对立的,离开了事实,科学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正面经验”,是经验的事实资料的积累,能够重复和验证的。二、陈述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三、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严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综合”,是指从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这种合乎逻辑的联系,就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能使人们对未来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灵活推断,并使原有的结果再度产生。
    按照这三条标准,可大致将二十世纪的各种科学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我的好朋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医复兴论》里说: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医辨证论治所形成的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些结论性的观点,我完全认同。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西医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等病症随处可见。
    我开始是学西医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当过老师,也有行医资格。如果不了解西医,我就没有资格批评西医。当然,我决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这里我是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讲的。从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科技中国》: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
    波克特: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足够的意识到当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
    中国把自己的宝贝当垃圾丢掉了
    《科技中国》: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
    波克特: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就象刚才讲的: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的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认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在中国,虽然有"中西医并重"的行政规定,但在医疗的事实上,中医不能和西医享有同等的学术地位。专门研究中医的机构少,经费少,更危险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谬。研究人员没能对中医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据去证实中医药的科学特点。
    在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处处可见。中国的西医师有157万人,中医师只有27万。在综合医院中,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9甚至5:95。更奇怪的是,在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医院中,病历90%是用西医诊断学和病理学的术语写的,能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诊病和开方的,一种说法是不到一万人,而且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这样,那就悲惨了!
    种种迹象表明,中医正在不断走下坡路,走向衰落。这种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转,这个曾在理论上、实践上达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医学,将成为过时的东西。这不但对中国人民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对世界人民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中医的衰败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一个严竣的社会问题,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2003年的卫生医疗费用是1.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13亿人,如果没有中医,谁能支付起那么高的医疗费用呢?到过欧美的人就会知道,欧美的医疗效果并不一定好,许多病的治疗上并不满意。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跑到欧美做中医呢?中国要保证老百姓的医疗,当然更不能缺少中医。
    中国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
    《科技中国》:针对您看到的这些问题,如果请您开个"药方",您会怎么开?
    波克特: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我有几点看法要说一说。
    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几年前我看了崔月犁先生的《中医沉思录》,我高兴地看到有许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医的问题了。最近我读了李致重先生的《中医复兴论》,我们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让我高兴了!我对他说:我们是朋友,也是同学,志同道合的学中医的学生呀。我认为,中国应当首先把自己中医的事情做好。中医应当在中国的国学传统上尽快复兴起来!
    实际上,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中国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后了,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特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名"。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学搞坏了,让人家说你是伪科学。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觉察到西医西药的局限性了,但又没有其它办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植物药物,希望从传统医药中寻找出路,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应该加强中医中药的教学和研究。中国要培养大批真正能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是一万人,而是五十万、一百万人。这样,输送到世界各国的假中医也就少了。中国应该制定中医药学的标准,当然不是以西医学方法来评判的标准,并使它逐步成为国际遵循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消除国际市场上那种传统中药按植物药物,或者西药标准划定的混乱局面。中医中药有自己的标准,用别人的标准就不是中医中药了。
    现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条:一是设法使中国的一些一流学者掌握认识论,即有关现代科学在方法学上与中医学相适应的认识论。二是继承、开发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三是系统地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技术。比如研制鉴定中药的新技术;药物功能论断的新技术;在医学文献迄今还没有包括进去的中医治疗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等等。这些工作要靠中国的同仁来做,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科技中国》:您是不是早就与中国的相关单位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波克特:是的。我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有很多年了。与中方签订了几项协议书,合作编纂中英文《中医学规范辞典》、改编《传统针灸学教程》、编写《中医学概论》等等。我很热心于这些工作,因为只有首先把中医的事情做好才行。
    我常常肯说:我不知道。这好像是我的口头语。不过真的,我不知道中国不少人已经看清了中医的问题,为什么改起来这么慢;我也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能够为中医做一些什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会一直努力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10:29:39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6-6-30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 德国中医药机构
  从50年代起,德国不断出现针灸或中医的学术组织,到80年代已有48个组织。他们往往融医、教、研于一体,即开办门诊部、专业刊物以及各种学习班、讲座,还常常召开多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加强地区问或国际合作。较大规模的中医院建立较晚,90年代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      (一)中医医疗机构


<>      (二)中医药研究机构


<>      (三)中医药学术组织


<>(一)中医医疗机构


<>  80年代在德国大中城布如柏林、汉堡、慕尼黑、波恩等处建立了不少中医、针灸门诊部(室),一般影响较小,1991年魁茨汀中医院开诊,激起了连锁反应。值得介绍的是魁茨汀中医医院。魁茨汀Kortzting,慕尼黑东北200公里的小城,地处德捷边境,有阿尔卑斯山的余脉,多瑙河、易北河的支流,地势较高而多丘整,是巴伐利亚高原的一部分。魁茨汀小城依山傍水,环境恬静优美,绿草如茵,是生活和疗养的好地方。中医院占地6000平方米,主搂设有病房、门诊,配备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成套的中医药设施。院徽是中文"寿"字,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断,而治疗则是清一色的中医综合措施。


<>  该院是全德第一家中医医院,也是全欧第一家,这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卫生部门协商兴建的。1986年与德国投资人、企业家安东·施陶丁格尔签约,1989年基本建成,1991年3月正式开诊。该院工作人员近百人,北京的专家、教授20人左右,廖家桢任中方院长,现开放病床76张,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尤其是神经科、骨伤科病人较多,收治患者多是沉疴在身,屡治罔效者。病床利用率极高,等待住院的病人预约至一年半之后。据统计,第一年收治82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6.6%,其中显效48.6%。到1995年,已收治顽瘟痼疾者6000余名,总有效率85%,显效率30%以上,颇令同行钦佩,病家赞扬,一时传为佳话,声望日高。有位80多岁的女教授,因患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腿痛楚而数治不效。久病缠身,痛苦不堪,更兼难以行走,轮椅代步,生活不能自理,当求治无门之时,欣闻魁茨汀中医院而前往。经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冶疗不足4周,就能甩掉轮椅健步出院了。一年之后又来住院,她说:"这次是为了巩固疗效",喜不自胜;再有54岁的迪特尔·勒泽勒,于4年前因腰痛手术两次,落得下坡瘫痪,疼痛又麻木,伴轮椅度日,夜间则痛苦难耐,为工作、事业,多有焦虑。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他偶然从电台的报道中得知魁茨汀中医院,便立即联系就诊,第一次治疗是推拿按摩、针刺艾灸,当即下肢疼痛缓解,感觉恢复,经1个疗程治疗,生活自理,病痛大减。


<>  魁茨汀中医院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德意志沸腾了。医疗保险公司自不是等闲之辈,在开诊半年后依据他们派出的专家跟踪调查分祈结果,保险公司同意支付住院费和出院一年的中医费用,到1992年己有8家保险机构同意付费,表明他们承认这是一家信得过的医疗单位。具体规定是①支付住院前检查费,以便判定是否要住院。②报销住院费,每日暂定270马克左右。用于一切医疗服务项目和双人间的住宿,若单人病房则所加费用135马克自付。③兑付出院后一年的门诊费,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政府还在注册医师方面给予优惠,中方医生凡有正规医科学历(如中国的医学院、中医学院毕业证书)者均被德方承认为正式医生(Arzt),可加入德国医师工会,具有注册医生的处方权,甚至也可通过有关协会向银行贷款。


<>  德国人喜食生冷肥腻,每天只一顿有热菜的正餐,而中药煎剂制作则要求陶制药壶、文火慢煨,至于先煎、后下、火候、浓度,他们全无耐心。不按中医的章法操作,疗效当然稍逊。为此魁茨汀医院设有专门的煎药室,能够推广正宗的传统中药煎剂,每日8:00、14:00两次服药,此时若巡视病房,可见每人都端杯中药在喝。病人的生活节律、日程安排均由中医师统一管理,教病人集体习练气功、开展食疗减肥,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保健知识,使之生活充实而有益。比如煎药知识、保健按摩、推拿治疗小恙、保健灸等中医知识讲座都使德人耳目一新。面对异域民族文化,产生于华夏的传统中医自也不能一成不变,因时因地制宜、钻研辨证论治新法也是中医面向世界的新课题,该医院不但承担起医疗、教育任务,还有艰巨的科研任务。


<>  1995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德方合作在克莱恩里特斯弗建立"欧洲中医康复中心"。萨尔州的克莱恩呈特斯弗位于德法边境,它有天然的优质盐泉、温泉,是新兴的旅游和疗养地。德方合约伙伴是由130多家合资的里尔兴恩盐泉、温泉浴场有限公司,它购下45万平方米的土地,计划投放4亿马克,兴建大型疗养基地,中医康复中心是其一部分。该中心的一期工程将在2年内建成,内设门诊部、病房、药房、针推治疗室、药膳馆等,届时可开展中医综合疗法治病和强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德国一所疗养公司合作,在法兰克福设立了"欧洲针灸中心"。南京、广州、成都、黑龙江等地的中医院校和湖北十堰医院也与德方接触,商定合作开发中医药临床和研究事宜。  


 (二)中医药研究机构


1.德国中医研究所(Deutsches Forschhung institut fur Chinesische Medizin e. V.)  
  1974年,施诺伦贝格尔(C. Schnorrenberger)在德国南部小城弗赖堡组建德国中医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中医研究机构。   


2.德国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
  1984年由迪·颀·库莫尔教授创办,自任院长。其宗旨是运用学习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势推广正宗的中医。库莫尔在70年代接触中医专家,知道神奇的针灸和人参的妙用,随后30多次来华,到过广州、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等地进行学习、观摹、交流。1977年到广州学习针灸麻醉,奠定了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基石。他是既作学问、又搞公关,如奔走于卫生部门,使主管副部长或和当于中国科委主任的官员承认中医药,进而给予发展的条件,并在大学里设立传统医学课程,争取中、西医学平等发展。
  中国传统医字研究院虽然视模不大,但影响不小,开业时德国前外长根舍、议会女议长、卫生部长、中国驻德大使等要人均有贺词,中国专家也应邀前往参加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并约定每年举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库莫尔本人多次参加中医学习和实践,根底较深,并体会到,只有中国的中医师和学者才能真正全面埋解和掌握中医系统理论和综合治疗技法。  


3.汉堡的赤心·杜中医研究所(Inatitut Zesain. Du fur 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edizin Hamburg)
   该所成立于80年代中期,所长杜念春教授是华裔中医师。他于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后来上山下乡,摔摔打打,逐渐爱上中医,刻苦自学,拜师访友,勇于实践,在闽南地区颇有名气。80年代初离国赴德,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终根基于北德,在汉堡成立"赤心·杜中医研究所",情系中医,为中医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谋划策。
  最先提出中医应以商业姿态进入西方,屡屡上书,呼吁国内中医药专家主动西进,自创名牌,国外开店,或曰"攻城夺地,安营扎寨",也呼吁德国政府改善中医待遇和就业环境。90年代以来,德方大多医疗保险公司同意报销一定数额的针灸费和中药费,杜氏认为目前是中医发展的好时机,积极为中医西渐牵线搭桥,通过中国使馆递交万言书,题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句很能表达他的心情和愿望。他还设想与国内合作开办"中医开拓公司"一设立联合诊所、培训班,推销中医器材,引进中成药和生药材,创办中医药刊物。必要时,可请该研究所财务支持,CTR国际贸易公司出面,以法人资格进行签约。


 (三)中医药学术组织


1.德国针灸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Akupunktur)
  1951年由巴赫曼(G. Bachmann)、施密特(H. Schmidt)创办,受到法国国际针灸学会的直接支持。成立时,会员仅15名。后改为德国针灸医师学会,会刊为《德国针灸杂志》(Deutsche Arztegesellschaft fur Akupunktur)简称DZA,1952-1969年间定期出版。俟1973年已有千余名会员,成为德国最大的针灸组织,不久出现内部分裂。1974年另立德国医生针灸学会,由冯莱特任主席,会刊为《德国针灸杂志》。到1985年前后拥有会员700人。原由巴赫曼创立的德国针灸医师学会会刊更名为《针灸理论与实践》(Akupunktur-Theoric und Praxis)。该组织还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1987年成立于北京)的成员。


2.国际福尔电针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Medizinische Gesellschaft fur Elektro Akupunkture nach Voll)
   1956年,福尔(Reinhold Voll)在斯图加持(Stuttgart)创办"电针学习班"或称"电针工作协会"、"福尔电针工作实验室",后改为国际福尔电针医学会。到80年代中期,已有会员600余人,均为医生(普通医生、牙医)和一些兽医外科医生。


3.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German Academy for Acupuncture Auriculo Medicine Inc)
   1974年巴尔(Frank Bahr)所创,出版物为《德国针灸一耳医学杂志》。


4.中医学会
   1978年满晰博(Manfred Porkert)在慕尼黑创办中医学会,拉丁文命名,并与西医师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开办多种学习班、报告会、专题研讨会,1980年创刊《中医杂志》。满晰博还发起成立"国际中医学会"。


5.中国自然疗法学会
   1984年成立,会员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事多种研究活动和实践。成员均非从医人员,已逾3000人,来源于多种职业,学术活动频繁。因较少门户之见,往往有些良好的建议和言行,对舆论有好的导向。


德国现有针灸医师20000多名,Kortzting中医院预约病号要等半年之久,全部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德国有1/3西药房销售中药, 500多家西医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

3#
水精灵 发表于 2006-6-30 13:45:00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


[em01][em01][em01]
4#
mask 发表于 2006-6-30 17:13:00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对中医和中药确实很重视,而且发展很好,德国人把从三七中提炼的活性物质做成心脑灵胶囊,效果很好!
5#
FM103.9 发表于 2006-6-30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也是科学啊,国家就设立了中医科学院了。中国的医学用老外评判个啥,扯淡!

6#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6-7-1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I]FM103.9[/I]在2006-6-30 21:04:15的发言:[BR]<>中医也是科学啊,国家就设立了中医科学院了。中国的医学用老外评判个啥,扯淡!


最扯淡的是,研究中医的西医老外认为中医是科学的,而信仰西医和不懂中医真谛的国人,认为中医是非科学的!——国人丢掉的是什么?恰恰是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医....冒用科学的名义来诋毁科学,这是最大的悲哀!
7#
 楼主| 星月 发表于 2006-7-1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背离中医医学的宗旨与初衷的时候,往往把过错归罪于中医医学,殊不知,数千年的摸索与实践却不是今天小白鼠的试验能够去检验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还只是人类历史短短的一瞬间,我们对自然与人类的认识,依旧在探索中前行.....


<>科学是什么?我们对远古人类的认识尚未达到充分科学的态度和认知的时候,请放下所谓的“科学观点”,我们的“科学”还很浅薄...没有审慎和客观怎谈得上科学观点呢?

8#
生命的旋律 发表于 2006-7-1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顶你一下
9#
匿名  发表于 2006-7-1 17:43:00
记得现在国际市场中药的份额中国只占10% 应该说国家的重视力度还是不够
10#
小蟹 发表于 2006-10-27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