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转帖]医药消费:小心它“专业”地铺设陷阱

[复制链接] 5
回复
20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02月11日 15:25:32   成都商报 
 
   今日起,本报携手CDTV-2、成都全搜索网站推出“ 3.15特别大行动”,开通“维权通道”,全城征集医疗、药品、保健品十大类型消费陷阱案例。


   花样迭出的赚钱手段,不停地吹嘘效果神奇……近年来,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消费误区成为大众呼声极高的地带。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次又一次发布通知和规定查处违法广告。但是,一些看似专业的广告内容,却让观众和读者少了防备,有的患者还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些“专业指导”看病吃药,结果很可能是被“专业”地误导。


   医学专家表示,很多消费者被广告误导,有些广告内容涉及药品本身虽然并无违规,有的甚至可能有良好疗效,而广告内容本身严格说也不能算虚假,但是在专业表述上,存在一些不严密成分。所以,不明医药机理的患者很可能因为过分信任和依赖其中的“专业”,把它当教科书和科学报告一样作为求医问药的指导,为自己疾病下结论,做自己的医生,最后导致病情延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人们怎样才能雾里看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谁能借一双慧眼给消费者呢?


  今日起,本报携手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CDTV-2)《每日健康》节目、成都全搜索网站推出“3.15特别大行动”第一波:公布近年来医疗、药品、保健品十大类型消费陷阱案例。如果您有类似遭遇,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针对您提供的案例,帮助您解除烦恼和难题。如果您不满意医院服务质量、对药品价格存在疑问、对医疗广告不敢轻易相信、在就诊过程中遇到什么纠纷或难题,可以通过热线、邮箱、论坛等方式和我们进行联系。对大家反映的典型投诉案件,3家媒体还将进行联合调查,通过对纠纷的分析、报道、协调、解决,让商家和患者都能在履行自身义务的同时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郑重承诺,3家媒体的“健康维权通道”将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医疗医药类纠纷进行舆论监督,我们承诺对市民的投诉做到每件必复。一些医院、商家对市民的投诉长期推诿、置之不理的情况,我们将坚决予以曝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0:05:26编辑过]
3#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医药十大消费陷阱


  近视治疗陷阱深



  据媒体报道,在一家近视治疗中心,记者在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单上看到,一个左眼近视400度、右眼近视425度且伴有散光的15岁女孩,在使用治疗器一个月后就摘掉了眼镜,两眼裸视由原来的0.1、0.12均恢复到0.8。一个双眼近视在500度以上的18岁女生,经过半年治疗后,两眼的近视度数均降至250度左右。当记者索要这两名患者的联系电话时,却被以“找不到”为由拒绝了。


  其二,从1997年国内开展第一例LASI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以来,这种治疗近视眼的方法便风靡全国。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激光手术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手术,从表面上看手术后的确近视度数消减,但是它无法改变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对高度近视来说,目前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只能减轻度数,其眼睛仍需全面的、长期的呵护。而患者往往在“轻轻松松30秒,还您一个清晰的世界”、“手术无副作用,且绝不反弹”等广告词的误导下忽略术后定期检查眼底这一关键复诊措施。另外,“手术无风险”的说法也违背了医学常识,因为手术都有风险,“绝对”一词根本不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0:06:35编辑过]
4#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70万治不好一个“病”

  王先生今年30多岁,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但他脸上整天见不到笑容,因为他有难言之隐———早泄。他偶然看到北京某家男科医院的广告,便来到这家医院治疗。然而,在花去上千元检查费后,被告知患了前列腺炎。于是,王先生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在一系列治疗中,近70万元的医药费像被黑洞吞噬一般流进了该男科医院。后来,感觉不对劲的王先生来到一家公立医院,他没花多少钱就把早泄问题解决了。专家告诫,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男科医院很狡猾,只要进了它的门,您得的“病”一定是它擅长治的,您就只能等着被“宰”。所以,男士看病时要谨慎选择医院。



  整形不成反毁容

  一向爱美的刘女士向某家整形美容医院交纳手术费12500元后,在该医院做了鼻截骨术、大鼻头改小、双鼻翼缩小、隆下额术。术后造成刘女士鼻孔狭小、鼻背偏斜、下颚不对称、脸部有疤痕。刘女士通过法院向该整形美容医院索赔手术费和医药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后续治疗费共12万元。



  取个避孕环居然花了上万元

  据某三甲医院教授介绍,不久前,他在门诊接待了一位女患者。这位女士的一番自述令他吃了一惊。原来,为取避孕环,她之前曾到某妇科医院求治。经过检查,该院医生说她有阴道炎,必须先治炎症再取环。接着,医生开出了价格昂贵的输液药品,要求连续输一个星期。每天仅输液费用就三、四百元。一周过后,医生又说女病人的宫颈炎很严重,必须及时治疗。女病人只得再次接受了高价输液和其他一些名目繁多的物理治疗。最后,避孕环倒是取了,前后费用加起来花了上万元。
  教授告诉女病人其实到省级三甲医院取避孕环的费用不到200元。 该教授介绍说,滥输液对病情的控制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加剧病情。他就曾遇到一位患霉菌阴道炎久治不愈的患者。她先后到过两家小医院妇科求诊,医生都要求她输抗菌素。结果输液费花了不少,病情却越来越严重。“稍有医学常识的都知道,类似霉菌阴道炎这样的病例,是禁用抗菌素的。个别人为了牟取利益,居然想方设法让患者多花钱,置病人健康于不顾,完全违背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起码职业道德!”
  最后,专家揭示“歪”妇科宰人三大陷阱:故意夸大病情、拖延治疗时间、乱开多开“好”药。

5#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夸大病情开大额处方诱导患者


  据报道,一个北京白癜风患者从某医院购买了几付“特效药”,每付260元,回家打开包装,发现里面乱糟糟的,心生怀疑,投诉到消协,消协特地请了同仁堂药师进行鉴定,结果,每付药仅价值30多元,药价上涨近9倍!
  面对求诊的病患,他们通常会隐瞒诊疗实情,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本来病人得的是小病,却硬是说病情严重,大肆渲染,以诱导患者购买大额处方。



  “专治疑难杂症”专科名堂多


  对于病急乱投医所带来的后果,刘先生具有切身的体会。他曾经因不明原因的腹痛,就诊于一家号称 “专治疑难杂症”的医院。各类检查、输液治疗,在花费了两千多元以后,病症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另外一家医院,医生认为刘先生有骨膜炎,并牵扯到腹部神经引起腹痛。最后,花几十元钱买了一些外用药以后,情况得到改善。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在宣传中大打“专治疑难杂症”牌,比如皮肤病、不孕不育、乙肝、糖尿病等,往往是这些医疗机构最“擅长治疗”的。甚至现阶段一些医疗界公认尚无良好治疗方法的疾病,也成为他们“精良医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由于一些顽疾、绝症不易治愈,有的仅仅是控制病情发展和延长生存时间。打着“效果显著”的幌子宣传疗效,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以次充好
  打造“祖传秘方”骗人


  为了赚钱,一些医疗机构还隐瞒处方内容和药品成分,明明开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抗生素或者一些廉价的中草药,却被包装成疗效独到、原料昂贵的“祖传秘方”或者“某某药1号”,这些“药品”大多是未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会延误治疗,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据报道,晋北一位40多岁的白血病患者5年前患上银屑病,听信虚假广告宣传,特地到一家“包治银屑病”的诊所求治,服用了一大堆价格高昂的“祖传秘方”,结果,不幸染上了急性白血病。医生告诉他,治疗银屑病的“祖传秘方”中可能含有致癌药物“乙双吗啉”,这种药物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

6#
 楼主| BraveHeart 发表于 2009-2-14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免费美容为宰客


  最近,刚到成都读大学的林小姐,在商场门口碰到一位40多岁的妇女,对方说自己是商场营业员,可以免费为林小姐提供试用美容服务。随后,林小姐被带到了位于商场后小巷里的一家美容院里。在这里,工作人员为林小姐做了简单的洗面之后,开始向她推销价值1288元的会员卡,林小姐决定暂时不办理,工作人员在向林小姐推荐护肤品被拒绝后,最后要求林小姐为刚才的“免费”洗面买单,价格是68元,林小姐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免费试药还中大奖?


  去年4月初,在某小区来了一群身穿白大褂的青年男女,拉着横幅在小区摆摊为过往老年人免费测血压。患高血压的吴太婆路过时就顺便测血压。在交谈中,一个男促销人员向吴太婆承诺可免费试用一个疗程,价值数百元的药品。吴太婆立即填写了该药品发放的所谓健康老人证,领药回家试用。没过两天,她就接到中奖通知,药厂免费把她和其他一些老人请到郊外某农家乐玩了一天。促销员趁机劝说吴太婆,厂家还将再次抽取幸运患者,被抽上的幸运患者可以携带家人到海南旅游。但是,促销员告诉老人每人至少要买4个疗程的药品,每个疗程300元。吴毫不犹豫地掏了钱购买了药品。但是再也没有传来中奖的消息。




  网上订购药品陷阱多


  据报道,有关部门接到一对夫妇的举报称,他们最近在服用其儿子通过网络订购的“胰岛活力素”、“益肾糖必康”两种降糖药,但发现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一种假药名称,与自己正在服用的药品只差一字,怀疑上述两种药品是假药。经过药品监督稽查队工作人员的核查,最终确定该药品属假药。据了解,已经过药监部门批准、向个人提供非处方药品的互联网药品交易网站仅有10家,而网上依然存在数量惊人的非法售药网站。药监人员提醒患者注意,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买药,不要轻易通过网上或热线电话自行订购药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