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原创]“上工治未病”

[复制链接] 2
回复
20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宁夏_经济 发表于 2005-10-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工治未病”
  
    中国古代医学有句关于养生防病的名言:“上工治未病”。这里的上工指明的医生,治未病的含义有三:


<>1、强调预防为主。中医学认为,与其得病以后再想法治疗,不如在未得病之前就先设法预防。比如讲究各种养生保健之法,使身体内正气充盈,邪气就无从入侵。


<>2、强调有病早治。中医学认为,疾病总是由轻发展到重的,不如病刚露头时就赶紧找医生治疗。而高明的医生也善于在疾病尚未发展、蔓延之前就对症治疗,事半而功倍。


<>3、强调把握疾病发展规律。中医学认为,许多疾病都有传变的发展规律,即由一脏有病而逐渐影响到其他脏腑,则高明的医生预先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阻断或避免其传变。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宁夏_经济 发表于 2005-10-6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作者:李晓泓、李学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学习,对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认为应用针灸“治未病”若想取得良好的防病保健效果,介入的时机至关重要。通常针灸的介入时机可从三方面考虑,即时令节气;疾病先兆;机体内环境变化较明显的某个特定的时期(如:更年期、老年期、无病体弱期等)。该文从针灸介入时机的角度探讨了针灸防病保健的效果与意义,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预测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防病保健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也将越来越引起重视。
关键词:针灸 治未病 介入时机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 “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未病先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上工救其萌芽” 即当疾病出现先兆时的早期治疗意义;已病防变,即针对已经患上的疾病要注意预防进一步的传变。《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述。“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事先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
应用针灸方法 “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又称此为“逆针灸”,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针灸”在古代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追溯针灸 “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渊源时发现:古人在应用针灸 “治未病”时特别强调介入时机,适宜的介入时机,将对针灸 “治未病”的防病保健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就针灸 “治未病”的介入时机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 针灸“治未病”,通常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
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每一节气各有不同的主气。王叔和《伤寒例》中既有:“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 。针灸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治未病”可见大量古文献记载。如: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载有夏秋之交进行关元灸保健延衰的方法:“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一块如火之暖。……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要熏灸一次,以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的记载。《江间氏心身锻炼法》中无病长寿法之一就是:“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又如现代常选三伏天穴位敷贴或艾灸预防三九天易发的哮喘,以及冬至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增强体质等。
为什么针灸 “治未病”总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当然也包括自然界的时令节气,临床上某些病的发生或流行常与时令节气密切相关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每个时令节气,尤其是二分(春分、秋分)或二至(夏至、冬至)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与消长的转折时期,是阴阳之气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此时人的生命也会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正如《灵枢?.岁露篇》所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不仅强调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本能,正可谓:“法则天地,随应而动。”人只有顺应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健康地生活在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人体内环境阴阳的变化与外环境中的阴阳变化如果适应同步,就会呈现内环境稳定的健康状态。当然,如果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消长和转折的变化过于强烈,或机体自身的顺应本能不足以调动机体内在的调整能力以对这种“转折”产生适应,则会造成疾病。若在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某些关键时刻,或机体调节能力减弱之时,应用某种方法扶助正气,则可激发机体自身潜在的应变能力,以对付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剧烈变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3#
 楼主| 宁夏_经济 发表于 2005-10-6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未病学
  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都在呼唤预防医学,“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时代”已成为共识。20世纪90年代,与目前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久已沉寂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呼吁建立新概念“未病学”的学者愈来愈多,尤其是日本未病学家有地滋建立“未病学”的呼声高。

<>  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进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WHO健康新概念的需要,“未病”与“未病防治”的理论、技术方法、实验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拓宽。

<>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人健康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对人类发病数量最大的未病人群开展“从源求本”的防治,赋予“治未病”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基础,加之现代科学的渗透和充实,未病学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向成熟。

<>  90年代初,中国学者宋为民、罗金才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立论新颖、颇具特色、实用性强的论著《未病论》,杨力、马慰国博览古今中外,东西文化,集思广益编著了《中医疾病预测学》、《中国预测医学》,近年来祝恒琛等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未病学”的完整框架。

<>  1.目前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以及包括现代医学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热潮的掀起,对未病理论的探讨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和新层次。例如,有些学者认为:“上工治未病”符合现代科学的微医学原理,微分原理在生物控制论中运用较多,其基本思想是从微小单元来把握事物,中医学历来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超前治疗意识,提前治疗的论述,与微分原理非常一致。也有的学者运用现代逻辑学和科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中医未病学的逻辑方法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为今后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1)杨力著《中医疾病预测学》是透过人体发出种种信息(潜病证、先露症、先兆征,如神志、性格、体表、九窍变化、排泄分泌物)分析判断可能发生的病理信息,并设法阻断它们的发展和切断可能开始的恶性循环,使疾病泯灭在发作之前。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关键。本著作疾病预测立足于疾病发生之前的潜病证阶段,开辟了未病学辩证论治的新领域,还着重早期阻截治疗,在预防医学和治疗医学上有积极的作用。
  (2)宋为民等编著的《未病论》是在系统整理研究传统中医预防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的阿“第三状态”的理论编著而成,初步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全息生物学、时间生物学、隐序论等对传统中医未病学进一步阐发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病层次论”、“发病阈值论”等新观点。
  (3)祝恒琛等学者的《未病学》充实了《未病论》及《疾病预测学》中的亚健康状态、中介论,遗传变异决定论,质量互变、阈值论,稳态控制论,潜显信息论,多系统层次论,宏观、黑箱模糊论,耗散结构论。尝试地提出发病趋势论,时空共律论,传变、转变、复变、突变、畸变、衰变的抗变论,微观显化论。引进相关学科的泛系综合论,自我调控优化健康工程论等。这样更使未病学理论系统化,及内涵进一步加深和完善。

<>  2.未病学基本概念:
  未病学是古老而新颖的课题,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新分支;是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努力继承与发扬,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并占领了一定实践领域的学科。近年来现代医学、生物科学、统计学、信息学、控制学等的应用,未病学的相关学科如遗传学、免疫学、人类学、体质学、生物化学、疾病预测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的发展,数代人的努力使未病学理论体系、实验技术、诊治方法有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及在实践领域拓宽形成了独立体系,具备了形成未病学学科的条件。 未病主要指人体开始有了病理信息,直到形成“已病”之前各种状态。未病不是无病,更不是已病。《未病学》主要讨论重点是潜病证、前病证、传变证、衰证、变病证等未病态,也就是潜病(疾病潜伏期)、前病(疾病前驱期)、疾病的传变或转归恢复期的传变病证、衰老症(退性性病期等)、疾病伏邪(静止期)病机及显化方法和防治原则。 未病学研究的目的及方向是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乱、防变,养生防衰,健康保健,及优生优育等。总体希望是人人“长久健康”,无病而终,善其天年,保障人人健康,极乐安详,无医世界。强调有疾病先兆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重视疾病传变倾向的防治。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