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介绍)哈玉民
哈玉民 (1918~1960),生于北京中医名门家庭,父亲哈锐川是当时有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哈玉民幼承家学,矢志歧黄,30年代初,他考入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学习,同时坚持随父临诊。1937年毕业之后,悬壶应世,由于功力深厚,疗效显著,开业后诊务繁忙,声誉遍传京师。 解放后,哈玉民以中医界代表身分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从此,他更加努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工作。50年代初期,北京从旧中国连年战火的废墟上初获新生,百废待举,旧社会留下的疮痍使其面临着疾病流行的威胁。由北京市卫生局部署,哈玉民组织举办了预防医学班,组织北京市中医师学习有关防治急性传染病的现代医学知识,对于调动中医卫生人员运用中西医两种手段诊治疾病,控制首都疾病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北京市卫生局的表彰。 1953年,哈玉民参与筹建北京中医学会,后担任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职务。他还积极主持筹建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并出任校长,从而开始了他的中医教育生涯。解放前,我国中医教育十分落后,除了少数民办中医院校外,中医的培养多年来以师徒相承,言传口授的方式进行,多数中医药卫生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虽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理论水平亟待提高。鉴于这种情况,哈玉民主持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开办了中医进修斑,对北京市的中医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这个学校进修的中医,许多人现已成为主任医师、教授或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中医进修学校还培养了一批中医专科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医各学科的技术骨干。在此期间,哈玉民还组织筹办了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斑,为培养既懂西医,又懂中医的高级人员作了大量工作。此外,还相继举办了西医学习中医针灸班、中医研究斑、中医师资班……等,为中医事业的继往开来做出了贡献。 哈玉民任职于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期间,不但组织编写了大量教材、讲义、学习参考资料、工具书等,顺利完成了各个班次的教学任务,同时还主编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如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证治便览》、《中医针灸常见疾病证治便览》、《辨证论治纲要》等书。为了配合教学,他亲自研制了电动的辨证论治分析器,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系统电子计算机程序的雏型、为此曾获得中央卫生部嘉奖。哈玉民重视直观教学,为了配合针灸 经络教学,他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塑制了大小等同常人的针灸经穴石膏塑像,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56年4月,国家决定在京成立北京中医学院,由哈玉民主持筹建工作。在一无教材,二无校舍,三缺师资的困难状况下,哈玉民带领有关同志努力工作,因陋就简,终于在1956年 9月,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为基地,接纳了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新生,并按期正式开课,为创建北京中医学院作出了开创性的业绩。 哈玉民不仅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中医皮外科专家,经验丰富,学识过人。他认为中医皮外科疾病同内、妇、儿各科疾病的产生离不开“内因”那样,存在着内在因素或体质因素的问题,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乃是这一病因观的高度概括。他认为,皮外科病证虽然病见于躯体之表,却植根于脏腑气血阴阳之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故处方用药不独精于外治,而尤重于全身的辨证论治,以便提高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 他治疗疮疡,长于消、托、补诸法,尤其擅长补法或补托兼用、例如通常补法仅仅施于疮疡后期的长肉、敛疮阶段,然而哈玉民却常常投于中期或早期。当临床见到疮疡剧痛、彻夜不寐的病人时,他常重用黄芪,并以当归、川芎、白芍、白芷、山甲等通托之品于补气养血活血方中,常收到痛止脓泄之效。 在对待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上,哈玉民在青年时期受施今墨影响,一向持开明态度。他主张西为中用,反对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医,提高中医。他曾在中年时自学西医学,取得了医师职称,并在与西医同道共事中,能推心置腹,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哈玉民工作作风一贯淳朴,待人忠厚,凡事带头实干,唯贤是举,力求人尽其才,深受同道们爱戴。 哈玉民不仅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中医皮外科专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除了担任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外,解放初期还历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委员、中国盲人协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