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总体构造 1.皮肤重量及厚度 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体重5%~15%,是人体中除了骨胳、血液外,重量最重的组织。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厚度约0.5~4毫米(不包括皮下脂肪层),因人因部位而异。掌跖皮肤最厚,眼睑、外阴、RF等处皮肤最薄。皮肤厚的地方,通常都是负重、持重,易与外界接触及摩擦处,起保护作用。较薄的皮肤则是为使里面器官活动灵活或者具有对触觉的敏感度。 2.皮肤表面形态 皮肤表面呈鳞片状。由于皮肤组织中纤维束排列方向不同,并受其牵引力影响,在皮肤表面形成无数细小的皮沟,深浅不一,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皮嵴(皮丘),两者合称为皮野。在指(趾)末端屈面皮嵴呈涡纹形,称为指纹。指纹是特殊的皮纹,千变万化,人各不同,在人身鉴定上有独特作用。皮沟和皮丘既可增加皮肤的表面积,又能缓解外界种种作用力对皮肤的伤害,这些都是皮肤防卫功能的一种表现。 3.肤色 人体的肤色因人种、年龄、部位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1)皮肤内色素的含量: ①黑色素颗粒的多少是决定性因素。跟遗传、环境、气候等有密切关系。黑色素是一种非常细小的棕褐色或黑褐色颗粒,是皮肤“发黑”的主要原因。黑色素的多少、分布和疏密决定皮肤的“黑度”。黑种人的黑色素几乎密集分布于表面各层,而黄种人与白种人则主要存在于表皮最下层即基底层内。白种人的黑色素颗粒比黄种人更少。黑色素是一种保护性色素,具有保护皮肤的功能。 ②血红素:皮肤血管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使皮肤“黑里透红”或“白里透红”。血管较少、较深或血管收缩,供血减少之处皮肤会发白,反之则发红。红脸的原因一是因为面部血管丰富,二是由于这些血管对各种刺激,特别是精神和心理刺激很敏感而易扩张。如果扩张血管里的血液运行不畅甚至淤滞以及含氧量低均会使该处皮肤呈蓝红色甚至青紫色,医学上称“发绀”。 ③胡罗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使皮肤呈黄色。 以上三种因素混在一起,使正常皮肤的颜色介于黑—红—黄—白之间。 (2)皮肤解剖学上的差异:主要跟皮肤的厚薄,特别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还有皮肤中微血管分布的疏密及其血流量的多少有关。 4.组成成分 皮肤主要由水、蛋白质、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其中水和蛋白质占了较大比例,有人形容皮肤就像浸在水中的胶状物。 (1)水分:约占50%~72%,越往皮肤深层,水分含量越高,成人每天需饮6~8杯水,皮肤缺水会造成皮肤很大的损害,主要见于:阳光暴晒;食物中含水量极少;身体内部失调;错误的清洁保养。 (2)蛋白质:占25%,提供皮肤充足的氨基酸、纤维蛋白及弹力素。故多吃含蛋白质食物对皮肤有利。 (3)脂肪酸和无机盐:约占3%,虽含量少,但对皮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构成角质素的无机盐就有硫、氧、磷、碳、氮、氢,其中硫的含量最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5.皮肤的pH值 正常皮肤的pH值为4.5~6.5之间,属于弱酸性,其中女性5~6.5,男性4.5~6。;正常的皮肤偏弱酸性是因为皮肤表面有一层酸性保护膜(皮脂膜),酸性保护膜是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水分经乳化以后在皮肤表面构成的一层微酸性膜状结构,可以保护、滋润、柔软肌肤,并可抵御细菌,但其最怕两种东西: (1)碱;由于酸碱的作用,碱性物质容易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膜,但表皮有一种自然保护的能力,称表皮的中和能,即当保护膜的酸度被碱性化妆品一时破坏时,皮肤会自然分泌皮脂与汗液,再次形成保护膜,使皮肤回到原来的正常酸度,正常的肌肤此过程约为20~30分钟,但有些人中和能力较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皮的中和能力也逐渐减退,容易受到碱性物质的损害而引起皮炎。故应尽可能减少碱性化妆品的使用,即使用也应再使用酸性化妆水的帮助,使皮肤回复到弱酸的状态。 (2)高温:高温也会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膜,如很多人在冬天喜欢用热水洗脸,洗完后皮肤会产生明显的“紧绷感”,这也是酸性保护膜遭到破坏的一种表现。 皮肤的保护功能 保护功能是皮肤生理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环。 1.对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纤维组织的抗拉性及弹性,对长期机械性作用可产生保护性增生,如朕胝的形成。皮下脂肪有软垫作用,对来自外界的挤压及冲撞有缓冲作用。 2.对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如黑色素能反射和吸收大量紫外线,发挥紫外线滤器的作用,使内部器官和组织免受损伤。 3.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表面角质层及角质蛋白,对弱酸和碱性损伤有一定屏障作用。 4.对生物性损伤的防护 角质层可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皮肤内,皮肤的弱酸性对微生物生长不利。在脂酶作用下皮脂中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对某些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 5.屏障作用 (1)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的丧失;角质层具有半透膜的特性,皮肤或体内的营养物质、电解质及水不能透过角质层,从而可防止这些物质不易流失。 (2)限制体外物质透入:外界的有害物质或药物有时可通过角质细胞或其间隙以及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透入皮肤,角质层愈厚,对透入的限制作用愈大。 皮肤的外表显示作用 皮肤能显示人种、性别及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如受惊时皮肤会变白;愤怒时会转红;生肝炎病时,皮肤会发黄;外界某些因素对皮肤不利时,机体可通过皮肤提供信息,如接触性皮炎等。通过皮肤试验可知机体对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免疫状态。 皮肤的知觉作用 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肤后,引起神经冲动,通过不同途径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触、冷、温、热、痛觉、压觉及痒觉,还可以由不同感受器或神经末梢的共同感知,经大脑综合分析后产生多种微妙的复合感觉,如潮湿、干燥、平滑、粗糙、柔软及坚硬等。这些感觉有的经过大脑判断其性质,作出有利于机体的反应,有的则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如撤回反射、搔抓反射等,以维护机体的健康。 在外界温度不断变化下,人体可以进行自主性调节,主要调节形式是皮肤浅层血管的舒缩及汗液的蒸发。当外界温度高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大热的辐射、对流及传导,使体温降低,同时汗液分泌增加,带走较多热量;反之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皮肤的分泌排泄作用 皮脂腺分泌油脂,滋润皮肤、毛发,并防止水分蒸发。汗腺分泌汗液,帮助肾脏排泄1/3的尿素尿酸,也排泄体内的部分新陈代谢产物及酒精、铅等,如发汗疗法。 皮肤的吸收作用 表皮能从外界吸收各种物质,如水分及保养品的渗透、吸收,一般情况下,脂溶性物质易于透入皮肤,水溶性物质以及无机盐类一般不能透入皮肤。 经皮吸收:物质在接触皮肤后,会由表皮层或毛细孔进入皮肤内的真皮层。 皮肤的自我呼吸作用 皮肤呼吸作用与肺呼吸比例为氧气 1:18O;一氧化碳1:22O。皮肤的呼吸作用为皮肤活动的原动力,皮肤最旺盛的活动时间为晚上十点至零晨二点 (文章摘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