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本篇文稿为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医生特约专文,全文已收录在《来自上帝的“文身”》一书。
当代中医辨治白疕的思路是由赵炳南、朱仁康等中医皮肤科泰斗奠基。 赵炳南将本病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分别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养血滋阴润肤、活血化瘀行气治疗。创立了凉血活血汤、养血解毒汤以及活血散瘀汤。奠定了白疕从“血”论治的基本思路。 朱仁康 辨治白疕亦是从血论治,分为血热、血虚,此外还兼顾了风、湿之邪。他将本病的寻常型分为血热风盛证,治以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方用克银一方;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燥,清热解毒,方用克银二方;风热兼湿证,治以散风利湿,清热凉血解毒,用凉血除湿汤,舌红苔黄腻者用龙胆泻肝汤,舌苔白腻者用除湿胃苓汤。 金启凤也是从血论治,她将本病分为:血热证,给予凉血消斑,清热解毒,药用消银一汤;血燥证,给予育阴润燥,清热解毒,药用消银三汤;血瘀证,给予活血化瘀,解毒通络,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另外她还强调了湿热证,给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药用消银二汤治疗。 从血论治的辨治思路得到了中医皮肤科同仁的广泛认可。当然,白疕是慢性难治性疾病,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其它兼证。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人群特点各不相同,故此在全国范围内,各位医家根据当地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不同的辨证思路。如从外邪辨证,重视风、毒、寒、湿、燥等;还有脏腑辨证,从肺、肾、脾胃等的功能论治;其它还有从络病学说、体质学说、冲任不调等不同角度论治。所以在有关银屑病中医治疗的报道中,涉及的证型有数十种。 综合分析不同的辨治方式,不难发现,众多证型的产生只是由于每位医家关注的角度不同,重视外来诱因的多采用六淫辨证,重视整体状况的多采用脏腑辨证,重视经络循行、发病部位的采用络病学说,重视性别差异的采用冲任不调学说。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体现的特点不同,也可采取不同的辨证方式以诠释这一阶段的病理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医家均认可从血论治这一基本辨证思路,其他思路只是对这一基本思路的补充。 因此,北京中医医院邓丙戌教授提出了“病证论治,辨血为主,全面反映”的辨证思路,即在强调整体观念,以血的辨证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当出现其他兼夹症状时可参合其他辨证方式,如有感染因素者(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兼用六淫辨证,如毒热证、风寒证、风热证等;有精神神经因素者,兼用脏腑辨证,如肝火亢盛证、心火炽盛证等;有内分泌因素者,兼用经络辨证或脏腑辨证,如冲任不调证、肝肾阴虚证等。很好地反映出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完整地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 需要解释的是从血论治的“血”,是指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的血。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1)血虚 (2)血瘀 (3)血热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病人以一个主证为主,会兼有他证,如血热兼有血瘀,血燥兼有血瘀等,此外还有兼证,如兼有湿、毒、寒、风等,甚或脏腑功能的紊乱,如肺气失宣,心火旺盛,脾胃失和,肝气郁滞,肾阳亏虚等。治疗以凉血、养血、活血为主,兼顾解毒、祛风、除湿、散寒、调理脏腑等。 除了中药的辨证治疗,还有中医的外治法,在银屑病的中医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常用的有中药的湿敷、药浴疗法。有些地区还有走罐疗法。另外各大医院还有自制的中药软膏,可起到除湿、解毒、止痒、散结等功效。 总之,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全身状况、环境气候特点等的不同,辨证论治;另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理,保持生活起居有节,适度锻炼,调畅情志,饮食避免肥甘厚味、辛辣腥发之品,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简介 周冬梅,女,医学博士,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临床及科研主攻方向为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