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银屑病病友互助网 首页 文献资料 查看内容

浅谈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2015-4-3 20:23|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2410| 评论: 0

摘要: 浅谈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思路本篇文稿为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医生特约专文,全文已收录在《来自上帝的“文身”》一书。 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中国古代文献中还有“蛇虱”、““松皮癣”、“干癣”、疕风”等病名 ...
浅谈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本篇文稿为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医生特约专文,全文已收录在《来自上帝的“文身”》一书。


    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中国古代文献中还有“蛇虱”、““松皮癣”、“干癣”、疕风”等病名。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虚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清《外科证治全书》文中载“白疕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对本病有较为详细而形象的描述。
    而古代文献对于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也多有记载。病因涉及外因及内因,外因多认为与风、寒、湿、热、燥、毒有关,内因与血燥、血虚有关。治疗则注重祛风、润燥、养血。

    当代中医辨治白疕的思路是由赵炳南、朱仁康等中医皮肤科泰斗奠基。

    赵炳南将本病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分别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养血滋阴润肤、活血化瘀行气治疗。创立了凉血活血汤、养血解毒汤以及活血散瘀汤。奠定了白疕从“血”论治的基本思路。

    朱仁康 辨治白疕亦是从血论治,分为血热、血虚,此外还兼顾了风、湿之邪。他将本病的寻常型分为血热风盛证,治以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方用克银一方;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燥,清热解毒,方用克银二方;风热兼湿证,治以散风利湿,清热凉血解毒,用凉血除湿汤,舌红苔黄腻者用龙胆泻肝汤,舌苔白腻者用除湿胃苓汤。

    金启凤也是从血论治,她将本病分为:血热证,给予凉血消斑,清热解毒,药用消银一汤;血燥证,给予育阴润燥,清热解毒,药用消银三汤;血瘀证,给予活血化瘀,解毒通络,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另外她还强调了湿热证,给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药用消银二汤治疗。

    从血论治的辨治思路得到了中医皮肤科同仁的广泛认可。当然,白疕是慢性难治性疾病,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其它兼证。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人群特点各不相同,故此在全国范围内,各位医家根据当地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不同的辨证思路。如从外邪辨证,重视风、毒、寒、湿、燥等;还有脏腑辨证,从肺、肾、脾胃等的功能论治;其它还有从络病学说、体质学说、冲任不调等不同角度论治。所以在有关银屑病中医治疗的报道中,涉及的证型有数十种。

    综合分析不同的辨治方式,不难发现,众多证型的产生只是由于每位医家关注的角度不同,重视外来诱因的多采用六淫辨证,重视整体状况的多采用脏腑辨证,重视经络循行、发病部位的采用络病学说,重视性别差异的采用冲任不调学说。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体现的特点不同,也可采取不同的辨证方式以诠释这一阶段的病理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医家均认可从血论治这一基本辨证思路,其他思路只是对这一基本思路的补充。

    因此,北京中医医院邓丙戌教授提出了“病证论治,辨血为主,全面反映”的辨证思路,即在强调整体观念,以血的辨证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当出现其他兼夹症状时可参合其他辨证方式,如有感染因素者(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兼用六淫辨证,如毒热证、风寒证、风热证等;有精神神经因素者,兼用脏腑辨证,如肝火亢盛证、心火炽盛证等;有内分泌因素者,兼用经络辨证或脏腑辨证,如冲任不调证、肝肾阴虚证等。很好地反映出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完整地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

    需要解释的是从血论治的“血”,是指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的血。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导致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二为血的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导致血瘀、血热。血的病理病理变化亦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

(1)血虚
皮肤病血虚多发生于年老体弱、久病不愈,慢性损耗之人。皮损常干枯不荣,干燥、脱屑、角化、肥厚、或呈苔藓化表现。常见于黄褐斑、脱发、甲营养不良、白癜风、鱼鳞病、毛周角化、毛囊角化等损容性皮肤病。常兼见全身或某一局部的某些机能减退或营养不良,如肌肤爪甲失养、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头昏眼花、两目干涩、心神不宁、心悸怔忡、视力减退、肢节屈伸不利、肢体或肌肤麻木等。

(2)血瘀
指血液运行迟缓、郁滞不畅、甚则停滞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气机阻滞继而血行受阻;或气虚推动无力;或痰浊、淤血等有形实邪阻滞脉道而成。皮肤表现为面色黧黑、唇色紫绀、肌肤甲错,皮损肥厚、坚硬不移,爪甲不泽、甲下色泽晦暗、唇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等症。常见于黄褐斑、脱发、白癜风、血管瘤等损容性皮肤病。临床常兼见痛有定处,得温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病情复发或加重而有定时。

(3)血热
皮肤病的血热多由于先天禀赋,部分见于五志过极、心火肝火内生者,较少为外感热邪内传所致。多见于年轻人,而在某些疾病如银屑病则血热体质终生不变。皮损多表现为肿胀性、炎症性鲜红斑片、水疱、脓疱,按之烙手,痛痒剧烈。常见于日光性皮炎、染发皮炎、过敏性紫癜、盘状狼疮等损容性皮肤病。临床可兼见身热夜甚或午后加重,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饮,心烦或躁扰不安,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经量过多、经色鲜红,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


“从血论治”银屑病一般分为三型,

(1)血热证:多见于本病的进行期,特点为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迅速扩大;皮损颜色较为鲜红。伴有口干、小便黄,性急躁等。
(2)血燥证:多见于本病的静止期及消退期,特点为皮损淡红;原有皮损部分消退或静止。伴有口干咽燥。
(3)血瘀证:多见于本病的静止期特点为皮损颜色暗红;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女性可有痛经。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病人以一个主证为主,会兼有他证,如血热兼有血瘀,血燥兼有血瘀等,此外还有兼证,如兼有湿、毒、寒、风等,甚或脏腑功能的紊乱,如肺气失宣,心火旺盛,脾胃失和,肝气郁滞,肾阳亏虚等。治疗以凉血、养血、活血为主,兼顾解毒、祛风、除湿、散寒、调理脏腑等。

    除了中药的辨证治疗,还有中医的外治法,在银屑病的中医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常用的有中药的湿敷、药浴疗法。有些地区还有走罐疗法。另外各大医院还有自制的中药软膏,可起到除湿、解毒、止痒、散结等功效。

    总之,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全身状况、环境气候特点等的不同,辨证论治;另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理,保持生活起居有节,适度锻炼,调畅情志,饮食避免肥甘厚味、辛辣腥发之品,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简介

周冬梅,女,医学博士,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临床及科研主攻方向为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