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陆前进。红网长沙2月26日报道(时刻新闻记者 张珍 实习生 李赛可)“发病机制不清楚,临床治疗也就非常困难。”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疹这些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依然难以诊治,尽管迄今世界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研究。
由医学表观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陆前进领队主持的项目“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入手,将发病机制分析提升到基因水平,在这类疾病的确切病因以及发病机理探索上又推进了重大一步。在2月26日召开的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项目也获得201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个梦想给患者带来福音
“从1999年开始,我就有这样一个梦想,面对红斑狼疮这类疾病,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给患者带来福音。”为了这个梦想,陆前进的研究从未停歇,一干就是十余年。
“我们的特色是从表观遗传学这个角度来揭示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人类疾病大体可分为单基因疾病和复杂性疾病,除了先天基因有问题,环境因素也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陆前进解释,随着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表观遗传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他带领团队从事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特别是红斑狼疮的表观遗传学的发病机制研究。
自1999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团队发现,后天环境性因素,比方说紫外线照射、药物使用、病毒感染、饮食等,通过表观遗传机制,使得一些基因发生了化学修饰,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改变了,基因功能也就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疾病发生。
“我们去发现哪些修饰改变,可能让人们患上红斑狼疮、银屑病等。找到原因,再去恢复它,达到治疗作用。”实验室研究员赵明补充道。
将研制试剂盒用于临床诊断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要能够治病。”陆前进介绍,通过研究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可以为以后治疗这些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方说,了解到这些基因的化学修饰,我们就有可能人为地去纠正它,更正它,最后非常特意地去治疗某一种皮肤病。”除了在发病机制的探索了解上有重大推进,该项目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上也提供了具体思路。
陆前进介绍,到目前为止,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虽然疗效值得肯定,但是这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而且有一定副作用,如引发感染、骨质疏松等。
高效低毒的药剂研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团队业已研发出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型诊断标志物,将对该疾病的诊断提升到了基因水平。陆前进介绍,比较抗体水平检测而言,基因水平检测既敏感性高,又特异性强,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可靠性和准确度。
“经过两千多红斑狼疮病例的验证化验这个结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制一个用于临床的试剂盒。”陆前进介绍,目前成果已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经过相关申报审批程序以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等后,将应用于临床诊断。